(觀傳媒中彰投新聞)【記者廖妙茜/台中報導】蔡先生是一位車禍導致全身多處創傷的病人,先在外院做初步處理,之後轉送至臺中榮總進行開刀評估。經過檢查,發現蔡先生腦部並無明顯外傷,但因雙側眼眶骨、顴骨及下顎骨骨折,以及上顎骨的粉碎性骨折等因素,造成患者眼球活動受限、咬合功能異常及顏面部塌陷等情形,隨後送至加護病房穩定生命徵象,並安排顏面部重建手術。
臺灣交通事故頻繁,用路人遭受強烈撞擊力,其中顏面骨創傷的病人更是苦不堪言,受外傷導致外觀變化、動眼及咀嚼功能受損,進而使外傷病人喪失基本功能與信心。
以傳統治療方式來說,一旦發生顏面骨骨折,進而造成外觀改變及功能受損時,必須要將斷裂的骨頭回復原位後,再使用鋼板做固定,必要時更須將上下顎牙齒做顎間固定,以對回咬合功能,並使斷裂處癒合。然而,若是撞擊力較大的創傷,有時會導致全顏面骨骨折〈panfacial fracture〉,除了多處骨折使手術時間增加、術中流血增加導致手術視野較差、軟組織腫脹導致手術難度增加外,咬合位置更是手術中較難決定的一個問題。
為此臺中榮民總醫院口腔顎面外科與3D列印研究發展小組合作3D齒模列印技術,不僅減少顏面骨骨折手術時間,同時也讓外傷病人在功能恢復及顏面外觀更如預期。
在治療時,首先將患者的牙齒模型掃描,再由臺中榮總3D列印研究發展小組將牙齒模型與顏面骨電腦斷層在電腦軟體上進行疊合,接著在軟體上進行模型及骨折斷裂面的重組,再依照斷裂面將骨頭歸位至原狀,最終咬合位置以3D列印的方式印出咬合板。治療過程中以軟體設計之咬合位置來決定位置,不僅大大減少了手術麻醉時間,並且能夠使術後咬合位置以及顏面部豐隆度更如預期。
據統計,近年來在顏面骨創傷重建及下顎骨骨板重建手術上,手術時長多在2至4小時不等,且依手術複雜程度,於術中的重建模擬及骨板的操作上更加費時,會延長手術時間至6到8小時。因此,為了縮短手術時間,增進手術患者品質,台中榮民總醫院口腔顎面外科與3D列印研究發展小組合作,在近六年間,共有106位患者(107年:10位;108年:9位;109年:7位;110年:11位;111年:32位;112年:37位)透過3D列印軟體,由醫師及研究人員藉由電腦軟體共同設計,3D列印出顏面骨後,設計出手術骨板以及手術導引板,幫助手術進行更為流暢,讓病患得到更好的手術品質。據統計,這106位患者的手術時間相比於同類別手術,手術時長減少了半個小時至兩個小時不等。且在手術後的追蹤上,皆與設計模型相符,顏面部功能十分良好。而台中榮總口腔顎面外科近年來更與3D列印研究發展中心合作,於國際期刊共同發表三篇相關論文。未來將繼續與3D列印研究發展中心合作,幫助更多口腔顎面外科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