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苡蘋╱高雄 報導】高雄市南區資源回收廠自89年營運至今達24年,設備已老化且爐況不佳,高雄市議會於今(20)日舉辦「高雄市南區資源回收廠更新問題檢討」公聽會,由黃柏霖議員主持,建議環保局盡快尋求解決方式,並兼顧居民健康問題。
黃議員表示,去年制定淨零自治條例,不只是環保政策,也是產業政策,之前市長曾說中區資源回收廠可能要關廠,但後來又有興建事業廢棄物回收場的說法,這樣做法不太適合,垃圾應妥善處理,各局處宣導推動循環經濟,讓垃圾量減少,各焚化廠有效使用。
高雄市港都社區大學教授魯台營表示,2016年總統宣示要改變廢棄物的處理方式,因此國發基金撥了100多億要更新各地的焚化爐,目前的焚化爐都是傳統的,若改建新廠,垃圾先篩分後,熱轉換效率高,發電率也較好,甚至可以獲取碳權。他認為不要再整改,應重新建新廠,舊廠拆除後可做循環經濟廠,以節能減碳。
國立中山大學教授張其祿表示,政府立意良善,用促參的方式讓民間參與,但多次流標,表示方案不划算,財務面必須釐清,且過去也有整改案後來執行不理想的案例;而由市府承作也要考量,若視為長期投資,公辦公營不一定不可行,應多向中央爭取經費,從長計議,一次到位。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教授林傑表示,公有公營、公有民營及民有民營3種模式中,最接近氣體排放量及設計燃燒量為公辦公營,售電、發電量最高為民有民營;他認為不選擇公有公營的原因與發電成本、售電穩定性有關,且部分改建較適合。
義守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李樑堅表示,不管是BOT或ROT,都是舊有設施再重製,意義不大;但公辦公營既有基金又不足,因此標案流標3次,應檢討履約內容條件是否窒礙難行。他認為民間效率比較好,可運用民間資源經營,創造收入的空間,如售電的利益、碳權等增加民間投資誘因。
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教授吳建德表示,南區焚化爐整改是勢在必行,高雄的焚化爐有2個是公辦公營、2個公辦民營,2種模式可比較,市府應可做出分析何種模式較好,並說服居民。他也提出垃圾資源回收規定應重新評估,精確分類以延長焚化爐的壽命。
黃議員總結表示,希望經過大家的討論,環保局能找到更好方式,否則舊廠繼續用,也會持續汙染,拖延是不對的,應採取新的作法,兼顧居民健康及環境的需求。(圖╱記者王苡蘋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