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av 九淺一深

陳婉真說故事》回顧那段台灣被中國遺棄的歷史

優傳媒/ 2024.03.20 09:31

大航海時代的福爾摩沙與台灣民主國

18世紀西方人所繪清廷實際控制區域 。無論對中國政權或西方的統治者而言,台灣右半邊是野蠻的生番居住的「後山」,他們不想也無法將之併入版圖。(圖/取自網路:https://southeastasiasociety.blogspot.com/2011/10/99306055.html)

 

作者/陳婉真

 

所謂「大航海時代」,是指歐洲一些國家的海上探險家在十五世紀至十七世紀,為了另闢直達東方的新航路,探察歐洲人不曾到過的海域和陸地的一系列航海活動。傳說十六世紀中期,葡萄牙船隻航經台灣海域時,第一眼看到台灣,忍不住驚艷喊著:「Ilha Formosa!(美麗島)!」這是台灣被稱為福爾摩沙的由來。

 

總計在大航海時代和台灣有過接觸的國家,包括西班牙、荷蘭、琉球、日本、美國、法國。而台灣在1662年屬於鄭成功管轄,至1684年成為清朝領土。

 

十六世紀後半期的台灣,在地理上成為中、日、歐三股勢力折衝角力的場域,它是列強覬覦的島嶼,清朝卻視為化為之地,實施海禁,呈現半放棄狀態。

 

直到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及1883年清法戰爭,特別是後者,清朝才意識到台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清法戰爭期間法國遠東艦隊一度攻佔基隆、澎湖等地,卻因於滬尾(今新北市淡水區)一役受挫及疫病流行,主帥海軍上將孤拔於1885年6月11日病逝於澎湖,清法戰爭後期,算是勉強在台灣形成僵局。

 

屏東車城鄉之「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同治十年(1871年),統埔、保力庄客家人劉天保、楊友旺、林阿九等人,合力將遺留在八瑤灣事件遭難現場的琉球族無頭遺體,以一塚合葬在雙溪口(今車城鄉統埔村),頭顱則用排灣族舊慣帶到部落的頭骨架中擺祀。(圖/陳婉眞攝)

 

另外有一件台灣歷史課本從未教過的、2021年開播的電視劇「羅妹號事件」,那是改編自醫師作家陳耀昌的歷史小說,真實故事發生於1867年(同治6年)3月,美國商船羅妹號(Rover)自中國廣東汕頭開往遼寧牛莊,途經台灣海峽時,遭遇狂風大浪而漂流至屏東七星岩觸礁沉沒。遇難的船員因誤闖斯卡羅王國排灣族領地,被誤認為侵略者,船長和船員被「出草」殺害,唯一倖免的船員逃至打狗(高雄)一帶,並向當地清廷官府報告。但清廷對「生番」治理消極,引起美國出兵攻打台灣,最後由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與斯卡羅大股頭卓杞篤簽訂「南岬之盟」書面協議後落幕。

 

台灣民主國的"認知作戰" 。乙未戰爭期間明明劉永福敗逃中國,台灣民主國卻繪製了這幅大將軍劉永福,擒獲接收台灣的日本海軍上將樺山資紀的假消息。(圖/取自網路:https://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7384)

 

清法戰爭後,清朝意識到台灣的海上戰略地位,於1885年開始在台灣建省,但為期只有10年,1895年中日為朝鮮問題發生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後,於1895年4月17日,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永久割讓給日本。

 

日本人會提出割讓台灣之議,是因為1874年,日本以發生在1871年琉球人遇颱風登島避難,因言語不通遭到原住民殺害的「八瑤灣事件」為由,出兵攻打台灣南部排灣族原住民部落的軍事行動,日本稱為「台灣出兵」或是「征台之役」,這是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首次對外用兵,台灣史稱「牡丹社事件」。

 

牡丹社事件讓日本發現台灣的重要性,復因明治維新的「脫亞入歐」策略,以及明治維新後為傳統武士找出路等因素,日本人也仿效西歐海權國家積極開疆闢土,台灣因而成為日本帝國第一個殖民地。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乙未戰役中,於澳底登陸後就地紮營。(圖/取自網路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C%97%E7%99%BD%E5%B7%9D%E5%AE%AE%E8%83%BD%E4%B9%85%E8%A6%AA%E7%8E%8B)

 

「牡丹社事件」前,台灣東部不屬於清國管治範圍。牡丹社事件之後,清國轉為積極經營台灣,增設府縣,並開始在台灣東部及原住民地區「開山撫番」。而日本則更為積極想把台灣變成它的新領土,日本人這個願望在甲午戰爭後終於實現。

 

對台灣人而言,甲午戰爭戰場遠在千里外的朝鮮,但戰後一紙條約,台灣被清朝永久放棄,4月21日,台灣官紳致電京師說:「台灣士民,義不臣倭,願為島國,永戴聖清。(台灣民主國國號即為永清)」

 

台灣人也曾四處請求包括蘇聯、德國、法國等國際奧援,可惜清廷以京師安全為重,呼籲各國不得支持台灣人的抗日運動。而德國使節也警告清廷 ,如果毁約保住台灣,則賠償的軍費勢將大幅提高,清廷因而對台灣棄之不顧,鹿港文人洪繻因而改名為洪棄生,意謂被國家放棄的人,洪棄生即前立法委員及國語日報社社長洪炎秋的父親。

 

位於屏東牡丹鄉的牡丹社事件紀念碑說明牌。(圖/陳婉眞攝)

 

日軍進入台灣的過程中,即便台灣民主國因孤立無援,總統唐景崧及劉永福先後逃回中國,但民兵持續武裝對抗,在武力上擁有絕對優勢的日軍,很多因受不了台灣的瘴癘之氣而病倒,連主帥近衛師團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也因感染台灣的「風土病」瘧疾而亡(台灣人則說能久親王是受民兵攻擊受傷死亡)。

 

1895這一年是甲午年的隔年乙未年,在台灣歷史上,「乙未戰爭」是被祖國棄之不顧的孤臣孽子活生生的生死存亡之戰;是兩個總統棄人民於不顧獨自逃回中國的民主國鬧劇;是台灣人一年之內年初是清國人、年中是台灣民主國人,年末成為日本人的罕見悲情歷史。

 

在日本的歷史上,能久親王雖然是皇族,但因為他曾經批判皇室,皇室並不喜歡他,因此,一方面把他調到天皇身邊擔任近衛師團團長,負責防守皇宮,卻又派他參加甲午戰爭,想不到甲午戰爭中他還來不及上前線,戰爭就結束;第二年又派他率軍接收台灣。

 

1895年5月21日,近衛師團第一次輸送部隊從清國的旅順及大連出發前往台灣,這一批準備接收新領地的「征台軍」,計有16艘配船,9046名官兵,軍馬1794頭。

位於屏東牡丹鄉高士部落永久屋基地的高士神社,建於1939年,1945年日本投降後一度毀壞廢棄,2015年重建,祭祀高士部落的戰士,包含牡丹社事件為部落犧牲的族人、二戰期間受日本政府徵兵的排灣族軍人等,是臺灣戰後唯一一座供奉祖靈的神社。(圖/陳婉眞攝)

 

近衛師團預定登陸地點原訂在基隆或淡水附近,但因淡水河口布有水雷,陸地上防備也相當堅實,估計基隆登陸也有一定的困難度,主艦「薩摩丸」及其他十五艘運送船,於5月29日避過前述兩港,在台灣最北端的三貂角海岸東方約一公里的外海下錨,5月31日清晨7:00,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下,於今新北市貢寮區的澳底登陸,從此發動「平定戰爭」,6月3日攻占基隆,6月11日進入台北城。

 

幾乎在同一時期的6月2日,就任首任台灣總督的樺山資紀,與清國全權特使李經芳,在三貂角外海舉行「台灣交割儀式」。

 

清國台灣巡撫唐景崧在稍早的5月25日宣布建立台灣民主國,由唐景崧擔任首任大總統。隨後因部分民兵叛變,台北城被占領,唐景崧逃回廈門,第一共和瓦解。6月26日,劉永福被選出任第二任大總統,以台南為基地建立第二共和,並以大天后宮為總統府。但劉永福在10月19日見大勢已去也逃回中國,兩天後日軍進入台南,台灣民主國滅亡,歷時150天。

 

乙未戰爭中,台灣民主國正規軍方面,真正參戰的只有在台南的黑旗軍,約八千人。根據台灣總督府檔案,各地戰場遺留台方兵士屍體達七、八千具,學者則推估台灣義軍犧牲人數至少一萬兩千五百以上。受害平民至少十萬人以上。

 

在日軍方面,日本軍除了首批的能久親王所率兵團外,半途又請求增援,計有伏見宮貞愛親王的「混成第四旅團」從府城以北三十公里的布袋嘴(今布袋)、及陸軍中將乃木希典的第二師團,從府城以南三十公里的枋寮登陸,合計3萬7千餘人,馬匹7千頭,其中還不包括軍伕與後勤預備部隊。

 

陣亡日軍將士人士,除陸軍中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及第二旅團長山根信成少將之外,非作戰死傷人數相當龐大,罹病住院者計有26,094人,而因病而過世者更多達4,642人,外加軍伕7,000人死亡的損失。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也成為日本史上首位皇族戰死海外者。

 

乙未戰爭初期,相傳北白川宮曾告訴日軍士兵,征台戰役可在三個月內結束,但當他看見倒下的義軍屍體很多是婦女時,才知道他講的是神話;另外一位日本駐台戰地記者也記錄下當時台灣人民不分男女老幼參與戰鬥的景象:「我們從潛伏處暗中窺視敵人的動靜。只見每二十人或三十人成群聚集在那裡,其中還有婦女執槍的,糧秣多由婦女在搬運。」

 

1965年,彰化縣府修建八卦山道路時,於八卦山腳的「坑子內」發現679具骨骸,縣府說那是1895年「乙未戰爭」的烈士遺骨。1983年元月,彰化縣政府在八卦山戰役遺址設立「八卦山抗日烈士紀念碑公園」,並將遺骸移奉此地。2008年2月,公園改名為「乙未保台和平紀念公園」,縣府每年均會舉辦祭典向乙未戰殁者致祭。(圖/陳婉眞攝)

 

乙未戰爭中幾乎全島淪為戰場,其中以八卦山之役最為慘烈。1965年,彰化縣府修建八卦山道路時,於八卦山腳的「坑子內」發現679具骨骸,縣府說那是1895年「乙未戰爭」的烈士遺骨。

 

1983年元月,彰化縣政府在八卦山戰役遺址設立「八卦山抗日烈士紀念碑公園」,並將遺骸移奉此地。2008年2月,公園改名為「乙未保台和平紀念公園」,縣府每年均會舉辦祭典向乙未戰殁者致祭。

 

(本文主要內容是作者為圓山大飯店所撰寫的《圓山大飯店的前世今生》部分文稿。適逢近年中國不斷聲稱「台灣是中國一部分」,並持續派軍機軍艦擾台,特別提出史實證明台灣早在1895年即已永久割讓給日本;1945年日本戰敗後,由盟軍頒布《一般命令第一號》英文:General Order No. 1,規範軍事占領日本帝國全領域,其中日本本土及琉球由美軍占領七年後歸還日本;台灣澎湖由蔣介石的中華民國占領。占領不代表擁有主權,台灣主權屬於台灣人民,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置喙。)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考進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