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自信心爆棚」卻總把事情搞砸?經濟學博士:利用「2招」解決問題

優活健康資訊網/Uho編輯部 2024.03.18 10:00


過度自信是大部分的人都會遇到的事,究竟要如何避免呢?斯德哥爾摩大學(Stockholm University)擁有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的經濟學博士、實踐哲學教授埃里克.安格納(Erik Angner)於《選擇經濟學》一書中,分享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解說最新的經濟學發展,展示經濟學模型、思維、量表與實驗工具等如何破解問題發生的原因,找出最適合又有效的解決方案。以下為原書摘文:


避免過度自信

過度自信如此普遍又如此難以擺脫的現實狀況,聽起來可能令人沮喪,實際上也的確讓人沮喪,但我們還是有希望。雖然通俗心理學書籍仍然不斷倡導提升自信心,至少行為經濟學家已經找到策略,可以促進認知謙遜與減少過度自信。

首先,利用良好的回饋意見和你的預測對質。第二,考慮你犯錯的原因。這些策略從哪裡來?經濟學家怎麼找到這些策略?關鍵在於,探索規則當中的例外情形。如果我們能找出避免過度自信的成功人士,那麼我們就能往正確的方向奔去。

約翰.史都華.彌爾指出一項悖論。原則上,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容易犯錯。如果我們被問到:「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對的嗎?」我們會給出否定的答案。然而,如果我們被問及特定的信念:「你對這件事的看法是對的嗎?」我們當中許多人會堅持自己是對的。

這顯示我們對特定事物的過度自信比一般事物更高。所以問題來了:怎麼做才能讓我們在面對特定信念時變得和面對一般事物時同樣謙遜呢?




氣象學家的風評普遍不佳。許多人都曾經碰過氣象預報說會出大太陽,結果卻被淋成落湯雞。這類記憶總是令人難忘且充滿情緒。你可能還記得在應該陽光普照的活動上,被淋得溼答答的憤怒與失望。

氣象學家只要預測失誤,所有人都會看到,這讓他們在眾人的印象中經常出錯,甚至遠比實際出錯的次數更多。實際研究顯示,氣象學家對降雨的預測其實非常準確,幾乎沒有過度自信。職業橋牌選手在面對「叫牌」時做出判斷的情況也很類似。這到底怎麼回事?

最明顯的解釋是,氣象學家和職業橋牌選手從過去的錯誤中汲取教訓。他們有兩項優勢使他們比其他人更具優勢。

  • 第一,他們做的判斷重複性極高。氣象學家一遍又一遍的給出相同類型的預測。他們每天都必須根據一組特定的觀察結果,推算出下雨的機率。職業橋牌選手也是不停重複的在做相同的判斷。現在叫某一種牌的機率是多少?那麼,現在呢?這一次呢?
  • 第二,氣象學家和職業橋牌選手會得到定期、及時且明確的回饋;這一點尤其關鍵。氣象學家會在他們預測將下雨的第二天就知道是否真的下雨了;職業橋牌選手在一局結束後,就會知道叫牌後真正發生了什麼事。這些回饋很可靠,不僅回應速度很快,而且條理清楚。所有的一切都有助於他們從過去的錯誤中汲取教訓,與時俱進的提升校準能力。研究證明,決策者收到頻繁、及時且明確的回饋時,過度自信便可隨之減少。


可以從2方面下手

這些研究建議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下手。

第一,我們應該試著做出清晰、明確、可反證(falsifiable)的判斷。巴魯克.菲施霍夫曾經開玩笑說,如果你想以預測謀生,那麼你應該確定自己給出的預測是一個數值,或者一個時間,但是絕對不可以讓兩者同時出現。如果你堅持預測某個股市指數將達到某個數字,請千萬不要給出特定日期。

如果你堅持預測某件事會在特定時刻發生,請確保不要說出會發生什麼事。如此一來,無論發生什麼事,你都可以聲稱自己預測正確;或者,至少沒有人可以證明你有錯。但是,如果你想成為認知謙虛的人,這種策略卻會讓你離目標愈來愈遠。

你應該做的是,在預測時清楚說出會發生什麼事、你認為會發生的時間,以及哪些條件會讓預測失敗。在理想的情況下,你會想要把它寫下來。只有這樣,你才能夠擁有明確的預測,可以在事後和結果回饋進行比較,確保自己不受後見之明偏誤與確認偏誤的影響。

第二,我們應該尋求結果回饋,愈多愈好。如果你確實做出預測,請試著弄清楚你是對是錯。研究顯示,人們非常擅於辯解為什麼事情會出錯,就連在專業領域內做判斷的各種專家也不例外。

菲利浦.泰特洛克(Philip Tetlock)則發現,人們即使明顯有錯,也還是會堅持他們「幾乎是對的」。在他看來,這個結果顯示出後見之明偏誤與確認偏誤的重要性,還讓專家無法從錯誤中汲取教訓。可以肯定的是,這個結果強調,做出明確的預測,並以清楚的回饋和它們對質的重要性。



思考我們會出錯的原因

另一項研究提出我們可以努力的第三個方向:思考我們會出錯的原因。如果你認為明天會下雨,那麼就問問自己,是否有任何原因可能會讓明天出太陽。如果你認為你的房子價值可能會上漲,那麼就問問自己,在什麼情況下房價可能下跌。

如果你認為執政黨可能會輸掉下一次選舉,那麼就先問問看,什麼情況可能會讓它反敗為勝。思考我們可能犯錯的原因並不是一種天生的反應;我們更習慣思考我們做對的原因。不管是在書面資料中,還是在日常談話裡,人們經常期望我們提出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論點。

預期會被要求提出證據的心態,讓我們下意識一直在尋找理由,證明自己是對的,以便做好準備,一旦有人問起就可以提交證據。這很正常,卻是一個大缺點。當我們將大腦塞滿理由,一味相信自己是對的,就有可能放大高估自己的風險。當我們很容易就能想到那麼多原因支持自己的時候,我們會誤以為這些理由成立的機率比實際上高出許多。



找出和你意見相左的人

阿舍爾.科里亞特(Asher Koriat)和他的共同作者經過實驗證明,藉由列出相反的原因可以提高人們的校準能力。如同預期,他們發現,比起否定證據,人們更擅長提供肯定證據。但更重要的是,他們還發現,強迫人們思考否定證據可以改進校準能力。光是要求人們列出自己可能犯錯的原因,就可以得出更適當的信心判斷。(但是,思考肯定證據卻不會帶來相同的效果。)

正如他們所指出,關心校準的人應該花更多時間與精力來尋找、衡量證據。然而,花在思考肯定證據上的時間與精力,並不會提高你的校準程度。你需要做的是尋找、衡量否定證據。雖然這麼做會困難很多,但無論如何,在這項研究中,這是唯一會產生正面影響的干預措施。

唐.摩爾(Don Moore)認為「問自己為什麼可能錯了」的「反面思考」是「決策研究人員所認定最簡單、最全面的消除偏誤對策」。然而,他稍微修改了這句忠告,建議不妨多看看其他觀點。

他的意思是,我們應該找出其他意見相左的人的觀點,並且加以思考。這聽起來很容易,實踐起來卻出奇困難。假設你相信俄羅斯會在未來5年內發動另一場戰爭,根據摩爾的建議,你要找到一個人是你相信他的判斷能力,他卻不認同你對未來俄羅斯戰爭的預測。

你必須設身處地的以對方的角度思考,詢問是哪些經驗與證據,以及基於什麼原因,導致他得出和你相反的結論。這會迫使你去想為什麼你可能錯了。假設你認為現在是購入航運股的好時機,根據摩爾的建議,你要找到一個主張賣出航運股的人。

你會有股票可買,就一定會有人正好要賣股票。對方可能和你一樣,是個業餘投資人。但是,他更有可能是一個以交易股票為生的專業投資人,受過相關教育,並且能夠接觸到各種專業資訊。同樣的,你應該反思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個人決定現在是賣出股票的好時機。這樣做會迫使你思考,釐清自己為什麼可能做出錯誤的決定。

找出並思考意見和你相左的人的觀點,意味著你需要和否定你的假設、結論與推理模式的人相處。你會想要辨識出這種人(為反對而反對的瘋子可不算數),你需要試著用他們的眼光去看世界。你必須想辦法和他們相互尊重、互惠互利的對話。

你甚至可能希望和這種人當朋友。同樣的,這麼做可能會令人不舒服,甚至讓你覺得強人所難,畢竟我們更習慣尋求認同我們的人。但是,如果你有興趣改進校準,這麼做絕對會有幫助。正如摩爾所說:「他人和你意見相左是一件價值不菲的禮物,可惜的是,要懂得欣賞並不容易。」

(本文摘自/選擇經濟學:如何做對決策,讓人生更富足、幸福、美好/天下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