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菸草可以吃嗎 陳傑憲 棒球

【專欄】海洋新熱點-近海智能養殖

銳傳媒/李武忠 2024.03.11 04:43

海洋蘊藏著建構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優勢和潛力,對永續糧食和能源的生產至關重要,目前超過三十億人的生計依賴海洋和沿岸生物多樣性。如今全球漁業也因過度捕撈造成近90%魚種面臨生存危機,許多海洋生態系統,已經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加以近年來氣候變遷對漁業的影響已成為人們關注的主要議題,須全力維護海洋生態並嚴格禁止破壞性的捕撈活動和不當的漁業補貼。

台灣四面環海,是典型的海島國家,先天條件適合發展海洋相關產業,然而由於這些年台灣沿近海漁業因漁獲努力量的過度投入,導致棲地環境破壞,引發漁業資源嚴重衰退,沿近海年產量已不足20萬公噸,30年來約蒸發了279億台幣,2022年台灣總體漁業產量為87.5萬公噸,遠低於2012年的125.1萬公噸(減少30%),陸船翻覆2死案後,金廈失去「禁止、限制水域」默契,更讓台灣沿近海漁業雪上加霜,加以臺灣遠洋漁業屢被美國點名涉及「非法漁業」,且面臨配額緊縮、高額入漁費、入漁條件越來越嚴苛、外銷通路受阻及經營成本高等困境,海洋漁業未來發展更不樂觀!

據國外媒體報導日本近海受到全球暖化,濫捕等影響,魚類資源越來越少。例如目前魷魚的漁獲量已經減至巔峰時的5%,秋刀魚只有3%左右,看不到恢復跡象,該國專家指出“到2050年左右,基本上會降至零”,要開拓漁業的前景,日本政府必須透過發展養殖漁業,來有效增加該國漁業產量。據台灣學者調查指出,台灣至少七成以上小於成熟體長就被捕撈,如何實施有效的漁業管理及資源養護(如發展責任制栽培漁業,設置海洋保護區等)讓資源可以永續利用,已成為台灣沿近海漁業施政的當務之急。

面對氣候變遷應積極推動永續的捕撈方法諸如設定捕獲限制、使用最大限度減少兼捕的漁具、保護產卵和育苗場以及使用最大限度減少對海底損害的技術等措施。投資能夠抵禦極端天氣事件的基礎設施對於保護漁業免受氣候變遷的影響至關重要。

[caption id="attachment_54156" align="alignnone" width="500"] 圖/擷自漁業署網站[/caption]

水產養殖是成長最快的糧食生產技術,推動永續性的水產養殖需涵蓋經濟可持續性;社會可持續性及環境永續性(在不對環境造成有害損害的情況下進行活動的能力,使活動所需的資源不會影響未來的使用)。鑑於使用陸地進行水產養殖面臨諸多壓力包括:具有適當土壤和可獲得適當水源的地點很少且相距甚遠,已逐漸移往廣大的海域。

近年來大陸正積極發展深遠海養殖,不僅建造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養殖工船「國信1號」,首創“船載艙養”養殖技術,從捕撈到加工全自動化,據稱一年能養出3700噸魚,將中國養殖區域從近岸推向了深遠海,堪稱移動的海上牧場,還創建了169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年產生直接經濟效益940億元人民幣,生態效益近1781億元人民幣。根據統計2022年中國大陸深遠海養殖水體4398萬立方米,產量39.3萬噸,占海水魚類養殖產量的兩成以上,前景看好。而台灣海面養殖規模和產量不增反減(2022年海面養殖產量僅19168公噸,較2012年30390公噸減少近37﹪)。

當前近海養殖最常見的風險和網箱底部廢物堆積、水污染、野生魚類之間的疾病傳播以及養殖魚類逃逸到野外有關,這些可以透過適當的地點選擇以及改進飼料投入和程序來加以防範。

已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水產品是採用一種環境可持續的蛋白質生產方法,水產養殖業會繼續超越家禽、牛等陸生蛋白質競爭對手,也將成為天然資源受限的陸地農業之重要替代方案。全球正在掀起一股對近海養殖的研發和投資熱潮,被稱為“藍色加速”(blue acceleration);有學者樂觀預測,到2050年,智能海上養殖可以使海洋魚類和貝類產量增加2100萬公噸至4400萬公噸。未來在推動近海智能養殖,須確保這些箱網養殖場,係以對環境負責和永續的方式運作!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