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av 九淺一深

為什麼吃「膳食纖維」反而會便祕?專家揭真相:腸內「1菌」太少

優活健康資訊網/Uho編輯部 2024.03.04 10:00


你知道嗎?體內的腸道菌量卻可多達100兆個,腸內也聚集了全身一半以上的免疫細胞,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提升免疫力最好的作法,就是讓腸道健康。日本健康醫學微生物研究中心主任國澤純於《腸理》一書中,融會大量最新研究,幫助讀者理解腸道與腸內菌的世界,同時用正確的知識與飲食習慣,管理好自身健康。以下為原書摘文:


吃膳食纖維反而會便祕的人

並不是所有人吃了號稱「有益身體」的食物,都能感覺到健康狀況變好。有人吃了毫無變化,也有人覺得狀況反而惡化了。造成這種效果差異的原因有很多,尤其是當涉及到通過腸道發揮作用的東西時,而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每個人的腸內菌都不盡相同」。

也就是說,體內有越多喜歡這類食物的腸內菌,就越容易感受到「效果很好」;反之,如果喜歡的腸內菌很少,可能就越沒有效果。吃號稱「有益身體」的食物卻反而狀況變差,可能是因為腸道裡沒有細菌喜歡這個食物,或是細菌缺乏活性,甚至可能有些腸內菌會將食物變成有害身體的形態。

例如為了改善便祕,坊間經常提倡「攝取膳食纖維」。因為膳食纖維不會在胃裡消化,而是直接輸送到腸道,有助於促進通便。然而,有人攝取了膳食纖維卻反而「大不出來」、導致便祕惡化。這是因為可以在腸內分解膳食纖維的糖化菌缺乏活性,或是細菌的數量太少。

糖化菌缺乏活性或是數量太少,膳食纖維就無法分解,只會不斷地堆積,於是堵塞腸道。有些人會吃瀉藥來緩解痛苦的便祕,但瀉藥不只是會排出糞便,也會將身體所需的營養、腸內菌的養分全部排光,結果很有可能反而造成腸內環境惡化,所以不建議經常服用。除非有醫師的處方箋或其他緊急狀況,否則請勿服用瀉藥,最好還是靠中長期的飲食生活來改善。



藥的「效果」也取決於腸內菌?

除了容不容易便祕以外,服用的藥物效果強弱也與腸內菌有關。在新興的研究領域「藥物微生物群系學」(pharmacomicrobiomics)中,經常舉的例子就是漢方藥。各位知道「漢方藥的藥效會因人而異」嗎?漢方藥通常是透過腸內菌的作用轉化形態後才會生效。也就是說,不同的腸內菌造成的影響,使藥效因人而異。

漢方藥以外的藥也一樣會受到腸內菌的影響,「L-多巴」就是其中之一。這種藥物自古就用來延緩帕金森氏症的病情,但是也有「吃了卻沒效的人」和「吃越多越沒效的人」。

過去的醫學都將這種藥效差異歸因於「個體差異」,但事實上卻與腸內菌有關。根據2019年的學術權威《科學》期刊發表的報告,有一種腸內菌會吞噬藥物並加以分解。也就是說,在腸道吸收藥物以前,腸內菌會先大口吃掉藥物並分解,導致人體得不到期望中的效果。

報告指出,如果同時服用可以阻止這種腸內菌分解藥物的藥,就有可能提高L-多巴的效果和安全性。因此,學界也開始討論將來在病患的「用藥手冊」裡記載腸內菌的資訊,協助醫師開立處方箋。可見腸內菌的作用已經深受重視。



「那個體質」其實也跟菌種有關?

除了「藥效」以外,體質差異也大多與腸內菌息息相關。具體的例子,就是在〈前言〉介紹過的下列情況:

  • 吃同樣的餐點,有人會胖,有人卻不會
  • 吃同樣的食品,有人會過敏,有人卻不會
  • 做同樣的肌膚保養,有人膚況變好,有人卻變差
  • 同樣的睡眠時間,有人可以消除疲勞,有人卻不會
  • 同樣的室溫下,有人可以保持體溫,有人卻發冷
  • 同樣的生活型態,有人壓力很大,有人卻不會

也許很多人都以為「這是體質問題,沒辦法」,但是,這些都關係到運動習慣和飲食等環境因素,且往往與腸內菌的差異有關。換句話說,只要善用腸內菌,就可以轉換成自己心目中的理想體質。



後天變化取決於腸內菌

我們的容貌和體格這些外型特徵大多取決於基因,無法靠自己的努力大幅改變。這一點從擁有相同基因的同卵雙胞胎一模一樣的外表便可明白。不過前面也提過,雙胞胎的體質和體能未必相同,因為腸內菌的狀態和生活環境會改變身體狀況。

當飲食習慣因飲食偏好或居住地區而產生差別,腸內菌的狀態就會改變,是否容易發胖、過敏、感冒,這些體能狀況都會出現差異。即使天生的條件相同,往後的飲食習慣也可能導致判若兩人。

剛出生的人身體特徵大多取決於基因,這一點無庸置疑;不過,腸內菌對於往後的身體特徵變化,影響程度遠比大多數人所想的要更強。其實我們以為是體質造成的狀況,通常包含了很多「可以透過腸內菌來改變的要素」。

關於這一點,以下就來介紹一個研究者眾所皆知的案例。在研究中曾經用小老鼠做實驗,驗證「某種營養素有什麼作用」。研究員收集了好幾隻基因資訊完全相同的實驗鼠,分別餵食不同的飼料、觀察牠們的差異。

這時,因為研究員異動等研究地點的變化,導致結果完全不同的例子其實很常見。像是從飼料中抽掉某種營養素時,東京的老鼠依然活蹦亂跳,但大阪的老鼠卻虛弱到無法動彈。原因當然也是出在腸內菌不同。

飼養實驗鼠的場所造成的腸內菌差異,在研究員之間掀起討論,同時也將之視為問題,甚至還一度爭論過「應當統一實驗鼠的腸內菌結構」。不過,這個爭議最後因為「該以哪裡的哪隻老鼠為基準?」而不了了之。但根據這些資訊來調查結果迥異的兩隻老鼠的腸內環境,反而推動了影響疾病和生物機能的細菌發現研究。

(本文摘自/腸理:一直困擾你的健康問題,都和腸內環境有關/如何出版)


感謝好友破千!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留言抽獎送3000元禮券!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