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尊百現:寶生百法唐卡特展」開展典禮,由福智國小的學童演唱最深刻、最真誠的祝福。(圖/大慈恩譯經基金會)
作者 : 林明美
上篇提及,特展依照本尊各自不共的功德,分為「悲心」、「智慧」、「大力」、「福德」、「事業」、「圓滿」等六區,再加上祖師「修道」及「劇場」等,共有八區。
究竟該如何進行展覽規劃與設計呢?
確定展示敘事軸線:追隨宗喀巴大師修道腳步
傳承寶生百法的大成就修行者中,宗喀巴大師深受後人推崇。大師一生遍學顯密,實證圓滿果位,且重視戒律持守及教典聞思,創建圓滿學修道次第體系,所著作之《菩提道次第廣論》,為修行者修持指南。
同時,大師親受文殊菩薩教誨,親證空性見及金剛持位,終其一生堅定修持七支供養,淨化罪業,完成西藏三大寺的建立,著述多部經典,廣泛利益眾生,被認為是文殊菩薩化身。後人如能依其修行正道精勤修持,必能得到決定勝位。
因此,在與法師們多次線上討論後,確立展示軸線。
展場規劃設計將以宗大師一生修行歷程,作為修道有成的實證及修學典範,貫穿寶生百法唐卡六展區,顯現各展區的功德及各主尊唐卡殊勝性。
「事業區」展出以綠度母為首的二十一度母及綠度母主眷三尊等唐卡,觀眾在高懸的二十一度母唐卡下繞行三圈,觀想、持咒,進行七支供養的「請轉法輪」,請佛說法,種下眾生得度的因緣。(圖/作者提供)
加上「七支供養」觀眾修持體驗
現代博物館進行展示規劃設計時,通常會依照展示主題,設計各種動手做體驗活動,一方面達到教育目的,另一方面也增加觀眾參觀樂趣。那麼,觀眾瞻仰殊勝、震撼人心的百餘幅唐卡之餘,如果又要推廣教法,又要讓觀眾有參與感,我們該如何設計體驗活動呢?
深諳教法儀軌的法師們,提出以宗大師一生奉行,源自金洲大師「加行六法」,同時也是《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之一,在禮懺儀軌中常行的「七支供養」,依序結合各展區,使觀者得以在瞻仰聖像唐卡之時,同步進行「禮敬」、「供養」、「懺悔」、「隨喜」、「請轉法輪」、「請佛住世」、「迴向」的「七支供養」修持行為。
展示規劃軸線與內涵圖表(圖/作者提供)
此項設計的目的,不只是在展場中提供觀眾參與的做法,更重要的,是希望觀眾觀賞一次唐卡展覽,就同時完成一次殊勝的七支供養。因此,以唐卡內涵,加上七支供養體驗修持,再加上體驗式劇場規劃,希望觀者能得到啟發,達到教育功能,也就是從「依」止上師教導中,「見」到本尊唐卡,聽「聞」祖師修道經驗,達到「思」惟目的,進而有所體「悟」(如上圖)。
就宗教內涵的角度來看,觀眾在進行「七支供養」的問訊或瞻仰唐卡時,或輕聲緣念相關願文或偈頌,或觀想正進行廣大供養得上師三寶攝受,或發下善行誓願與佛有約,這些恭敬的修持行為,都將成為觀眾廣積修道資糧,種下解脫生死輪迴,成就大菩提之因。
而就展覽設計的角度來看,觀眾在觀賞唐卡之餘,跟隨各項設計手法,以肅穆禮敬的心態,分區進行「七支供養」,祈請佛菩薩加持,觀想進入天尊百現神聖殿堂。在虔敬的心態下,觀眾輕聲細語,禮儀莊重,即使人數再多,也仍能循序參訪,禮讚供養。
經過這些精心設計的體驗活動,想來,觀眾應更能體會此次展覽的目的吧!
「天尊百現:寶生百法唐卡特展」展場分區規劃鳥瞰圖(圖/作者提供)
展件如何詮釋?設計概念?
展覽分區與主軸既已建立,復加入七支供養修持體驗,又請出宗大師現身說法,展示敘事線也因而得以開始發揮起承轉合的說故事功能了。
此次展出的寶生百法等120幅唐卡,數量既多且各具特色,如能適當設計,應能帶來震撼觀眾,有如諸佛現前,呈現「天尊百現」加持效果。但到底該如何設計,才能顯現此種震撼效果,並充分展現其意涵?唐卡彼此間的關聯又該如何呈現?
圖為「智慧」展區,左側及正前黃色圖板,即為文殊菩薩與大威德金剛的分說展版。 (圖/大慈恩譯經基金會提供)
展品再分類,找出重點
因而,各展區依功能、形象、名稱等類型相近的唐卡進行再分類,也就是各區「概說」之下,再以「分說」方式,分成數個次類別。以「悲心」展區為例,除以彌勒菩薩說法為主要代表唐卡外,再分為彌勒菩薩、觀世音菩薩、馬頭明王(即觀世音菩薩忿怒尊)等三大類。「智慧」展區,以文殊菩薩說法及大威德金剛唐卡為代表唐卡,展場中亦分為文殊菩薩與大威德金剛(即文殊菩薩忿怒尊)兩大類。
如此一來,原本觀眾可能覺得眼花撩亂的各式唐卡,也因為有了類別歸位,較容易閱讀了解。
展場一入口,面對兩幅唐卡,即左為彌勒菩薩,右為文殊菩薩的對坐說法圖,講述的是二菩薩在兜率天對坐說法的景象。(圖/大慈恩譯經基金會提供)
展場入口兩幅正在說法的菩薩,是展場中的重點唐卡展件,分別是代表甚深悲心的至尊彌勒菩薩,以及代表究竟智慧的至尊文殊菩薩。兩菩薩對座說法,以「廣行」與「深見」的傳承系統,象徵悲心與智慧合一,擔負起佛陀利益眾生的事業,勉勵佛子學習,累積福德資糧,廣讀經典內涵,追求智慧資糧。
以唐卡內涵為設計重點
展示公司原設計的隔板展間,各區大小相同,可展示唐卡數量亦相同,因而,以「綠度母」為代表的「事業」展區27幅唐卡,及以「佛陀」為代表的「圓滿」展區21幅唐卡,面臨展品太多需取捨的問題。
但是,這兩區預定展示的唐卡,各有其含義上的密切關聯,無法分割,也無法減少!展示公司在我們表達必須完整呈現唐卡意涵的堅持下,配合修改空間規劃,擴大展區。
智者不是總告誡我們「化危機為轉機」,要「轉念」,需「調心」?
有了這個空間配置改變的機會,腦中立刻想到,是否可能藉此機會,將這兩大區的展示,以更能展現唐卡內涵的手法,創造出不同氛圍,呈現如樂曲般的轉折?也就是說,前四展區是舒緩的慢板,後兩區,轉化為雄壯的快板?
「事業」展區,從天降下二十一度母
觀世音菩薩因眾生難度而深感憂悶,滴落眼淚化為蓮花,花中出現綠度母。綠度母誓言將協助觀世音菩薩救度眾生事業,之後,在毗盧遮那佛的咒語聲中,二十一度母相繼現身,皆誓言協助觀世音菩薩度化眾生。
這些源自綠度母的化現,俗稱二十一度母,皆是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化身,各有不同的法相,綠色代表佛陀的事業,累世以來,如同母親般守護、救度需要幫助的眾生。
「事業」展區以綠度母唐卡為中心,其他二十一度母唐卡,分別從空中、周圍環繞身側,重現二十一度母由綠度母化現的意涵。(圖/大慈恩譯經基金會提供)
從前述二十一度母的關聯性,自然構想出綠度母唐卡應設置在展場中央獨立展示,周邊圍繞其他度母唐卡。且展場具有高度的優勢,部分度母唐卡如能高懸,從空中、四周分別環繞綠度母唐卡,形成立體且整體的度母展區,不只能重現二十一度母皆由綠度母幻化現身,從天而降的景象,同時,也能將二十一件唐卡,合併成一幅巨大的裝置展品,更具觀賞吸引力。
構想是容易的,實際執行卻是困難的,與展示公司先後討論多次,請其務必克服材料及工法的困難,最後,終以懸空架設鋼骨,唐卡後加設透明壓克力板,避免唐卡飄動等方式,達成構想。
當該展區唐卡終於在義工與展示公司員工,辛勞數日後吊掛完成時,看著從上、下、左、右,分別環繞綠度母唐卡的二十一度母,有如天尊百現般壯觀的情景,那份感動實在筆墨難以形容。
「圓滿」展區中,巨大精美的「佛陀與十二事業黑金唐卡」聳立正中央,四大天王唐卡守在山門口,十六大阿羅漢唐卡環繞四周,守護佛陀正法。(圖/大慈恩譯經基金會提供)
「圓滿」展區,以佛陀為中心,守護教法
代表「圓滿區」的「佛陀與十二事業黑金」唐卡,重達將近20公斤的大唐卡,和16幅大阿羅漢及4幅天王唐卡又是何種內涵?該如何呈現?
據經典紀載,佛陀進入寂靜涅槃前,諭令十六位修持有成、證得羅漢果位的大阿羅漢,未來必須安住在南贍部洲各處,以他們從解脫法中生起的不可思議神通力及加持力,守護佛陀教法長久住世。
四大天王,指的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釋迦牟尼佛涅槃時,囑咐四大天王護持正法,而在中國佛寺中,也多設有「四天王殿」,鎮守清淨伽藍。
因此,展示設計概念油然而生,四大天王唐卡依其方位,鎮守展區山門內外。巨大的佛陀唐卡立在展場中央,悲憫度化眾生,十六幅大阿羅漢唐卡環繞於佛陀周邊,守護教法!
此區的七支供養活動,則根據上述概念,鼓勵觀眾在發願卡上簽名,與佛有約,完成該日某種善行,並吊掛在發願牆上,分享大眾。
觀眾熱情的簽名後,虔敬的掛上發願卡,今日我與佛有約,我要完成這件善行。
善行包括:我今年要做一次旅行、今天我要做一件讓人快樂的事等,大多是日常生活即可做到的善行。(圖/大慈恩譯經基金會提供)
文殊菩薩對宗大師的三合引導
修道之初,宗喀巴大師雖然通曉經論教授,但對於最根本的空性仍無法領受,後獲得親見文殊菩薩的機緣時,大師反覆請問何謂真正的空性?雖經文殊菩薩開示,大師一時仍難領悟,因此,文殊菩薩指導大師,記下菩薩教導內容,並以「淨罪集資」、「觀察經論內涵」、「向師長三寶至誠祈禱」的三合引導方法修行。同時,文殊菩薩亦勸勉大師放下俗務,前往寂靜處閉關修行。
宗大師及八位弟子依從文殊菩薩的教導閉關修行,致力七支供養的修持及三合引導的修行方式,終升起前所未有的定解,現證空性。也就是說,如能依照三合引導修學,集資淨障、研讀諸大教典、視上師與本尊無二無別而殷重祈禱、祈求,就容易升起證悟。
以鏡面反射的科技原理,呈現藏經閣佛典經論的無比浩瀚。(圖/大慈恩譯經基金會提供)
象徵宗大師閉關修行的山洞,走過山洞,遇見壇城,也學習認知自己的內心。(圖/作者提供)
因此,「修道」區展場中,除了展出宗大師、第洛巴、那洛巴、蜜勒日巴與阿底峽尊者等祖師的唐卡,並說明其修道過程外,也展示文殊菩薩教授宗大師的三合引導內容。
首先,以鏡面多重反射設計手法,希望呈現浩瀚經典的藏經閣景象。同時,也以生態造景方式,模擬宗大師修行期的山洞與壇城燈燭。希望展現出文殊菩薩教授的「依師」、廣讀「經論」、「淨罪集資」的三合引導及大師山洞閉關修行的情境。
另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展覽規劃期間,獲得深入了解宗喀巴大師牙舍利重現台灣的因緣,因而在宗大師展區,特別規劃專區說明,希望對觀者能產生啟發作用。
上述種種設計手法,無非都是希望觀者經由親身體驗,深化依止大師修行路線的決心。
天尊百現劇場體驗
至於展覽動線最後,活動中心原設置可供表演用的舞台該如何規劃呢?
展場原為活動中心,四周都是玻璃牆,光線過於明亮,不易營造特殊展示效果。但,深邃的舞台卻能提供黑暗可控制的展場環境。
觀眾觀賞過各區,並學習宗大師等祖師修道案例後,一進入舞台劇場區,甫觀賞過的各本尊佛菩薩,一一迎面而來,有如進入眾神所在的兜率天宮一般,親見本尊深受感動。(圖/作者提供)
因此,規劃成以正面大銀幕,加上兩側紗幕及地下投影,形成觀眾可以走入其中的立體式沉浸劇場,內容則以宗大師的修道經歷為縱軸,各展區重點唐卡聖像為橫軸,影片中陸續出現各本尊,最後則是以佛陀為中心的「天尊百現」震撼影像。
開展後,劇場的規劃設計獲得許多觀眾的正面回響,認為以超大銀幕顯現本尊面容身形,使觀眾得以再次瞻仰聖容,並對各展區重要本尊,得以一一重現眼前的景象,受到深深的感動呢!
後來呢?
博物館基於對各宗教的尊重,及客觀的研究或詮釋角度,對於展場中進行特定宗教行為,一般而言,大多是禁止的。
上篇提到美國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的「佛龕」特展,雖以宗教文化作為策展基礎,重視宗教文物彼此間的脈絡關係,但對於是否允許觀眾在展場內進行宗教禮拜表示誠敬,卻是見仁見智,各有立場。
此次以「寶生百法」唐卡展覽,結合七支供養的體驗修持行為,若是一般博物館,考量不同宗教信仰的角度,恐怕不能,也不敢有這種做法。但因主辦單位是佛教團體附屬組織,加上團體各組織跨單位合作,甚至親至藏地拍攝唐卡繪畫過程影片,以辦法會的心態,專業的導覽與服務模式,接待蜂擁而來的學員弟子。
為維護展場秩序與展場氛圍,主要採團體預約導覽制度,限量、限時參觀。但自開展以來,參觀人數每日暴增,平均每日約有千人參觀。
特展開展典禮,由僧俗二眾共同揭幕。(圖/大慈恩譯經基金會提供)
開展不到兩週,迎來第一萬名觀眾,開展第五週,迎來第三萬名觀眾。整個展期中,義工報名數量近兩千人,導覽及服務志工更多達數百人之多,觀眾、學員,歡喜讚嘆,以能親見主尊唐卡為榮!
一般展覽開展後,如展示主題冷僻,常面臨不知觀眾在哪裡,少人問津的窘境。此次的主題,原也是大眾不熟悉的領域,但卻因為以現代專業的展示手法,加上將教法融合其中,受到信眾與弟子們的熱烈支持。最大的考驗,反而是如何在越來越多的參觀人潮中,維持原規劃的品質。
世紀疫情過後,文化展演活動觀眾熱潮不再的情形下,或許,這種跨領域結合的方式,可提供博物館或其他教團參考吧!
林明美,台灣桃園人,台大人類學系畢業,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碩士暨傑出校友,文化大學都市計劃博士,一生熱愛文學寫作,長期視博物館發展、文化資產、考古遺址保存為己任。
她是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創館館長,一手打造該館和八里左岸的相依共存關聯,並曾擔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及歷史博物館展覽組組長等職,現任靈鷲山生命和平大學籌備處主任。
林明美為桃園蘆竹區望族後代,家族多從事教育及治理鄉里事務,日治時期更有叔祖赴日求學或留學滿洲、創業等。偶然機緣下接觸學界相關研究出版,揭露家族自清代歷日治至現代以來,與當代社會的淵源,燃起她血液中一直存在的探索DNA。
本系列文章以她的家族為經,聯結歷代社經文化脈絡,兼具史實與趣味性,極具可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