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凱米颱風 拜登 幼兒園性侵

鱉溪「做港」捕魚法 地方力行保育自然永續

客家電視台/黃小琪 花蓮富里 2024.02.29 13:30
穿越富里鄉的鱉溪,沿岸有阿美、客家、平埔,和其它族群居住,當地到現在還留有一種,特別的「做港」捕魚法,就是用人力搬石頭攔河捕魚,捕完魚再撤去石頭,讓河流回復原狀,強調自然環境的永續,也凸顯地方村落的保育文化。 鱉溪下游居民通力合作,選出地形平緩、溪流較淺的,絕佳"做港"位置,一個挖石頭,一個傳石頭,一個排石頭,不管男女老少都加入行動。 帶點節慶的熱鬧,慢慢做出一條小小的攔河堰。 「做港」民眾:「看到如果有縫隙的地方把它填滿,(用小石頭填滿),對,大的、小的,大的在下面、小的在上面。」 在地社區導覽 郭昭男:「(選)一個適當的地方,然後他們用石頭堆砌起來,然後再用那個帆布,他們把它就是圍起來,把那個水斷開,然後斷開的水,魚就會出現。」 花蓮縣富里鄉大庄公廨協會理事長 潘資洲:「像現在選的就是比較小的支流,就是那個水比較容易,引到旁邊去的那種支流這樣子。」 排好石頭、圍上塑膠布,主流開始淤積露出河床,就可以開始捕魚了。 「做港」師傅 潘昌富:「我現在在挖那個魚簍的洞,要有夠深、魚才會進去。」 老手拿出自己做的魚簍,這種肚大口小的器具要倒著放,還要用草偽裝,一簍可以裝10多斤的魚。 「做港」師傅 潘昌富:「普通的人都不知道說,都是直接順水,我們一定要逆水,逆水魚牠是往上衝的,牠不會往下衝。」 居民 吳翠玲:「我徒手就抓得到,(剛才妳抓到的是什麼),那就是狗頷仔(小鯔鰕虎),我們客語說狗頷仔,以前我們抓到這個就是用炸的,因為比較小尾。」 「做港」是在地傳統捕魚法,用最小的破壞取得魚資源,不過隨著時代和溪河環境變化,如今已轉型具教育性質的文化活動,傳遞永續理念。 居民 潘金蘭:「晚上他們就去做港,天亮 抓魚回去這樣,(以前妳的爸爸媽媽是這樣做) 對,他們都在河床睡覺,在那裡帶鍋子去煮湯這樣,當我們要回去這個(港)就要拆掉。」 花蓮縣富里鄉大庄公廨協會理事長 潘資洲:「(就是魚量有越來越少嗎),對 (魚量)有越來越少,而且那個魚的種類,變得不像以前那麼多,又多了很多外來種。」 中華民國村聲教育協會理事長 李國盛:「那它其實想出來的是一個,純粹用人力去抓魚的這件事情,抓完魚之後把石頭恢復原狀,再把讓水流重新恢復,這件事情代表的是對自然的尊重。」 在富里許多族群民眾依鱉溪共生,河川也成為文化的一部分,透過民眾自覺和其它生態治理計畫,努力找回豐富多樣的鱉溪水環境。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