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翁佳音》臺灣十八世紀番茄是指蕃薯?錯誤抄傳!

聚傳媒/ 2024.02.20 14:00

翁佳音》臺灣十八世紀番茄是指蕃薯?錯誤抄傳!

翁佳音》臺灣十八世紀番茄是指蕃薯?錯誤抄傳!

   【聚傳媒翁佳音專欄】見親友臉書又轉載某「顛覆認知」的文章,大意是說:番茄不是我們今天常說的蕃茄,而是指蕃薯、地瓜。哇,這可是重大認知作戰!

    去年年末已有此訊息轉傳,老番原以為早就在臉書辯正了,沒想到是筆記後放在電腦檔中,現在檢出當賀歲用。「顛覆認知」源頭,是某作者利用某版本「番社采風圖」文字提出,要命的是,這個版本不知道如何抄繪,其他版本都寫成「番薯」,唯獨他作「番茄」。

    老派研究者見到此獨特圖象文字,都會回頭廣泛再檢驗文獻是否有「番茄」指「番薯」的紀錄。沒有,沒有,沒有,顯然是錯誤傳抄。可惜,這個基本動作,目前學界體制比較不重視,學員競相看圖說話出書,製作流行理論與提出原創性,冀求贏得學界獎賞或英名。

    各有好壞,退隱追求維摩境界的老番不反對,繼續講無關學術的驚奇瑣碎事。老番很好奇,蕃茄(Tomato)到十八世紀中葉前,世界各國,包括Holland,主要當觀賞植物。甚至十九世紀後半,連中國某些地方都認為「有毒不可食」,但臺南人卻在十七世紀就把「不堪充果品」的柑仔蜜(Tomato)「和糖煮作茶品」,真的好吃!下次去臺南到莉莉水果店向文雄大個買食兩三盤!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著有《解碼臺灣史1550-1720》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專欄文章,不代表J-Media 聚傳媒立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