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220 16:12:26)有關建議政府提高公糧收購價格10元乙事,農業部農糧署重申,受國人飲食西化、外食選擇多元等影響,致國內水稻生產呈現供過於求情形,政府基於稻米產業永續發展,首要仍為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加速平衡供需,以實質提振產地穀價及嘉惠農民收益,並可避免因提高公糧收購價格致推升種稻誘因,加劇生產過剩造成穀賤傷農情形。
稻作近年超產年約20萬公噸糙米量 亟需平穩供需 農糧署表示,水稻因有公糧收購、災害穀收購及水稻收入保險等確保農民收益措施,為國內相對有收益保障之作物,依民國100年提高公糧價格經驗,結果導致種稻誘因提升,水稻面積大幅增加,加劇生產過剩情形,致近年國內水稻生產呈現供過於求情形,反而影響產地穀價及稻農收益,更不利稻米產業發展。
加速調整稻米產業結構 穩定市場供需 農糧署指出,為加速調整稻米產業結構,並兼顧農耕環境永續、降低農民生產成本及增加農民收益,自110年起推動基期年農地稻作四選三措施,搭配綠色環境給付,輔導農民在連續4個期作中,自由選擇1個期作轉作種植具進口替代、外銷潛力或地方特色等轉(契)作作物,或辦理生產環境維護(即俗稱的休耕),不僅合理調減稻作面積,紓緩稻米生產過剩問題,穩定市場供需及稻米價格,並可避免連作水稻衍生病蟲害加劇及土壤肥力不均情形,有助降低農民用肥及施藥成本,對農耕環境更為友善。
稻米產業調整到位 有效提振產地穀價 農糧署表示,近2年推動稻米產業調整到位,111及112年全年稻作面積已較往年減少約3~4萬公頃,適度穩定市場供需平衡;111至112年產地濕稻穀價格均維持在每百臺斤1,000元以上,112年第2期作雲林縣更有達1,300元情形,換算為乾穀價格已超過公糧計畫收購價格每公斤26元,為歷年最高,顯示稻米供需平衡下,確實有助於提振產地穀價。
農糧署強調,以政策調整前107至 109 年公糧收購量年平均為55.6萬公噸,約占總生產量年平均183萬公噸之3成,即每年國內生產之稻穀數量實際約有7成銷售市場,爰藉由穩定稻米市場供需,提振產地穀價,相對提高公糧收購價格,更能實質提高整體稻農收益。為利稻米產業永續發展,將持續透過綠色環境給付及基期年農地稻作四選三等政策引導及推動,使稻米產業穩健發展,適度調節稻作面積,平衡市場供需,並盼中央、地方齊心共同推動,方為農民及農業之福。未來仍將持續推動各項稻米產業結構調整措施,讓農民收益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