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感覺全身不對勁,頭痛、失眠、胸悶、心悸、手腳冰冷、眩暈、便祕樣樣來,但是看遍醫生卻找不出原因嗎?小心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如果置之不理,可能會引發憂鬱症等重大疾病。陽明交大附醫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謝炳賢表示,自律神經失調有5大症狀;而日本自律神經專科整體師原田賢表示,飲食有5大要訣,有助遠離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系統 分為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的作用是讓心靈及身體感到緊張,處於興奮狀態;副交感神經則有鎮靜心靈及身體,引導為放鬆狀態的作用。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兩者會彼此調節運作,主要負責全身的各種機能調節,如:心跳、體溫、排汗、腸道等,不受大腦控制且容易受到環境、壓力、情緒所影響。而自律神經失調,就是這兩種功能失衡。
自律神經失調5大症狀
當自律神經失調時,容易出現以下常見的5大症狀:
1.睡眠品質不佳:一旦自律神經失調時,就可能出現交感神經過度亢奮,使大腦持續處於活躍狀態,進而導致入睡困難,或是難以進入身層睡眠,造成睡眠品質不佳的情形。
2.心悸胸悶:當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失衡時,也常會出現血壓升高、心跳搏動異常的狀況,進而引發心悸、心臟大力跳動的感受,甚至會感覺喘不過氣或胸悶,就像石頭壓在胸口般。
3.莫名疼痛:常有許多患者因為全身出現不同的病痛,卻又找不到原因,最後才發現是自律神經失調的緣故。自律神經失調除了會有頭痛、耳鳴、腹痛外,同時也容易因長期累積的心理壓力,進而出現肩頸痠痛、全身肌肉緊繃疼痛的狀況。
4.腸胃不適:自律神經失調時,若交感神經過度亢奮,腸胃道蠕動變慢,則容易出現脹氣、便秘;反之若是副交感神經過度亢奮,則會腸胃蠕動加快,造成腹瀉或消化不良的症狀。
5.緊張焦慮:長時間處於高壓環境,加上沒有足夠的休息放鬆,又無法好好調適時,就容易導致自律神經失調,進而出現心理反應,如緊張焦慮、莫名沮喪擔憂,甚至感到過度恐慌不安。
避免自律神經失調找上門,飲食有什麼要注意?日本自律神經專科整體師原田賢,在新書《70%的人都有自律神經失調?!》中表示,飲食有5大要訣,有助遠離自律神經失調:
5大飲食要訣,遠離自律神經失調
①鹽分攝取勿過量
當鹽分攝取過多,腎臟功能特別容易變差,胃功能也會變差。腎臟的功能是過濾血液、調整血壓、分泌造血激素。所以,腎臟是與血液及體液關係密切的器官,如果腎臟孱弱,就會出現懼冷症、潮紅、水腫等自律神經症狀。建議,如果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症狀,應該重新檢視鹽分的攝取量。
要落實減少鹽分的攝取,首先不妨從避開拉麵、烏龍麵等鹽分較高的麵類餐點開始吧!因為這些麵湯含有鹽分過多,很容易就攝取過量。一旦鹽分攝取過量,就會加重腎臟排出鹽分的工作量,對腎臟造成額外負擔。除了麵食,所有的外食餐點、泡麵、洋芋片等零食、冷凍食品或真空包裝食品,通常鹽分含量都過。請特別留意重口味的調味、可長期保存的加工品以及醬油、味噌、沙拉醬等調味料,千萬不要攝取過量。
②遠離巧克力或甜食
胰臟和肝臟是掌控胰島素分泌的器官;胰臟是掌控消化的器官,肝臟的工作是分解疲勞物質及毒素。萬一這兩個器官為了降血糖而過勞,功能變弱的話,消化吸收功能會變差,也無法消除疲勞。結果,其他器官的功能也會變弱,導致自律神經失調。所以,應該戒掉上班時間吃巧克力或甜點的習慣。
那麼,哪一些食物有益自律神經呢?香蕉或地瓜都是上榜的食物,這些食物能抑制血糖突然升高,覺得肚子餓時,可以吃一些。而且,相較於巧克力等的甜點,這些食物更容易有飽腹感,也能滿足吃到甜食的需求感。
③主食換成低GI值食物
使用精製白麵粉製成的麵包,其實是所謂的高GI值食品。GI值是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的英文縮寫,就是表示血糖上升程度的數據。高GI值食品會讓血糖快速上升,讓內臟功能變弱。高GI值食品就是糖分高,而且會快速分解糖分的食品。就如前所述,當血糖突然快速上升,就會分泌胰島素,目的是為了降血糖。
掌管胰島素分泌的器官是胰臟和肝臟。胰臟是掌管消化功能的器官,當胰臟功能衰弱,胃功能也會變差。肝臟負責分解毒素及疲勞物質,如果肝臟一直努力地分解糖分而過勞,身體的疲倦感也會難以消除。當某器官功能變弱,其他器官就會想要予以輔助,導致所有器官功能都變弱。所有器官功能都變弱的話,可能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所以維持內臟器官正常運作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要吃麵包,建議選擇全麥麵包,或裸麥麵包等不易消化的低GI值麵包,而且從自律神經保健觀點來看,這些低GI值麵包,比較不會讓內臟器官有負擔。此外,糙米、蕎麥、冬粉等,也是低GI值食物,只要把主食換成這些食物,就能有益自律神經功能。
④戒掉過多咖啡因
過量攝取咖啡或茶這些飲品,其中所含的咖啡因,正是導致現代人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之一。咖啡因具有讓交感神經作用處於優勢的功效。交感神經作用會產生清醒效果,讓頭腦清晰;可是,在交感神經作用處於優勢的同時,自律神經也開始失調。因此,患有慢性疲勞,或無力感等自律神經失調症狀的人,建議戒斷含咖啡因的飲品。
⑤每天飲用足夠的水分
內臟器官與自律神經有關聯作用,當內臟功能虛弱時,就會出現胃痛、反胃、食慾不振、腹瀉和便祕、疲勞、皮膚病、水腫等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當內臟器官因水分不足而功能虛弱,最好每天都能攝取到1.5至2公升的水量,才能維持內臟功能。
👉推薦閱讀:自律神經失調會引起舌頭痛?周宗翰中醫師:舌頭痛分4部位,必按4大穴位舒緩
👉推薦閱讀:自律神經失調13大徵兆,中鏢了?7招伸展操遠離失眠、耳鳴、憂鬱
【延伸閱讀】
疝氣是什麼?疝氣成因、症狀一次看懂!戴定恩醫師教4大方法預防疝氣
坐月子禁忌不能吹到風?小心產後月內風!周宗翰中醫師:按4大穴位緩解產後頭痛
痛風關節紅腫熱痛,豆漿、豆腐不能碰?康涵菁中醫師:預防痛風遠離4大飲食風險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31/9339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