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詐騙 新聞 mlb

國戰會論壇/國民黨「俚人政治」實驗的失敗與轉型

獨家報導/獨家報導 2024.02.15 15:57
國民黨第二次「俚人政治」失敗經驗

王崑義/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教授

2020年我曾經以「俚人政治」的概念來解釋國民黨提名韓國瑜競選總統,以及「韓流」的崛起之因,可惜當時遇上香港反送中運動,讓民進黨的蔡英文撿到槍,以販賣「芒果乾」一舉獲得817萬史上最高的選票,並贏得連任。這是國民黨在採取「俚人政治」架構提名策略上第一次的失敗。

2024年1月13日的總統大選,國民黨在第二次以「俚人政治」的架構,提名侯友宜競選總統,但是這次在白營的民眾黨柯文哲的攪局之下,仍然功敗垂成。侯友宜和趙少康搭配的侯康配只獲得33.49%的467萬票,輸給賴清德與蕭美琴的美德配的40.05%的558萬票。而原先自稱有實力當選的柯文哲和吳欣盈的柯盈配,卻只獲得26.46%的369萬票。

「俚人政治」的特質

這裡先不討論藍綠白三營的輸贏,只是重新回頭檢視「俚人政治」的成敗之因。所謂「俚人政治」,是2019年我在解釋國民黨提名的總統候選人韓國瑜現象所使用的解釋概念。「俚人」一詞的根源是美國已故政治學大師杭廷頓(S.P.Huntington) 在《轉變中社會的政治秩序》一書中所提出,意思是說當舊有的政治結構被打破以後,原先的統治菁英階層潰散,新的「俚人」就在破碎的結構中竄出來。而「俚人」既不是屬於一般普羅大眾的俗民,也非對政治完全不接觸者,他們其實是過去被邊緣化的政治菁英,因為舊結構被打破,他們才有機會再次闖出頭。

而打破國民黨政治精英結構者,恰好是民進黨處置國民黨的「不當黨產」,以及推動轉型正義所促成。民進黨的蔡英文在2016年第一次執政之後,以威權體制下不當取得財產為由,把國民黨精英結構賴以維生的黨產充公,並把有關蔣介石威權體制時期所留下的印記完全消除,讓國民黨變成如毛澤東所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就徹底瓦解國民黨菁英長期掌權的政治結構。

2020年韓國瑜作為第一個出現的「俚人」,它的特質是台灣北部出生、外省籍、有從政經驗、甫贏得高雄市長選舉,但是不屬於國民黨宮廷式的主流政治菁英,應該是邊緣化出現的非主流政治菁英,符合杭廷頓所界定的「俚人」特質。

2024年的侯友宜是在外省籍「俚人」實驗失敗之後,再次被提名的新「俚人」。他的特質是南部出生,本省籍、有從政經驗、甫連任新北市長,也是不屬於國民黨宮廷式的主流政治菁英,更像韓國瑜一樣,是國民黨邊緣化出現的非主流政治菁英。

韓國瑜和侯友宜在國民黨內的身分類似,唯一不同的是省籍,一個是外省籍,一個是本省籍。省籍因素雖然不是決定總統大選輸贏的必然因素,但是兩人身上的草根味,卻可能是影響他們個人魅力在藍營群眾被認知多寡有關。

先就李登輝與民進黨幾任總統來看,李登輝有蔣經國權力的傳承,他又是留美博士,從知識菁英的角色來看,他確實在人民的心目中有一定的吸引力存在。其他像陳水扁、蔡英文、賴清德在民進黨內也非一般邊緣化結構中出身,他們原本在民進黨體制內就具有一定的政治菁英屬性存在,所以他們一被提名,黨內派系反撲的力量就偏弱,讓他們得以團結黨內各派系菁英共打一場大規模的選戰。

但是,國民黨「俚人式」的韓國瑜和侯友宜,由於出身在藍營邊緣化的政治結構中,很難吸引到所有藍營群眾無私的支持。尤其是他們又缺乏意識形態式的口號對支持者進行感召,所以很多無法對他們出現感動氛圍的群眾,就游離到民眾黨去,甚至一些過去被認為深藍的學者與政治人物,也都倒戈出現在柯文哲的身邊,這恐怕是國民黨「俚人政治」失敗之因。所以「俚人政治」可能適合革命社會或脫離殖民主義社會的解釋,並不適合民主社會的詮釋。

當然,許多檢討國民黨在總統大選中接連失敗之因,包括韓國瑜和侯友宜都是剛當選直轄市長,就又轉戰總統,所以有「落跑市長」之譏。但這絕非是直接因素,畢竟民進黨的賴清德也有落跑的經歷,為何他會不受影響 ? 尤其是賴清德萬里老家「賴皮寮」的違建炒得沸沸揚揚,仍然傷不了他,可見政治經歷並非輸贏的絕對因素。

另外一種解釋是,國民黨提名底層出身的政治菁英韓國瑜和侯友宜競選總統,但他們悲苦的童年經歷為何又激不起選民的同情 ? 反倒是陳水扁二級貧戶出身,以及賴清德礦工的兒子,他們哽咽、哭泣卻可以贏得綠營群眾的共鳴。

國家機器vs.新社會運動

藍綠政治人物論出身,還是有他們不同的社會結構因素存在。在威權體制時代,國民黨掌控國家機器,也掌握國家資源,所以他們一直被認為是出身高貴,或說是「高級外省人」,人民既然已經習慣認知國民黨人都是吃香喝辣當上政治高層,就不可能會對「俚人式」的出身感到興趣,也不可能因為過去他們賣菜或賣豬肉所吃的苦而感動。沒有感動的出身基因,也沒有意識形態的信仰號召群眾,國民黨「俚人政治」的失敗,也可以理解。

反過來看,民進黨在台灣民主化階段,他們走的是藉由新社會運動起家,並結合一些底層的社會運動家一起推動政治與社會改革,所以來自底層的聲音就容易感動一般的普羅大眾,這也是二級貧戶與礦工兒子奮發向上的激勵故事,容易替他們贏得選票之因。

面對兩種政黨出身與屬性的不同,檢討國民黨未來發展的取向,除了政治菁英的培養,政黨體質的改變之外,國民黨還是應該在宮廷式菁英與地方菁英中求取平衡。亦即,不應過分偏重舊式菁英操縱黨機器與提名策略,反而更該培養一些政治明星,讓政治明星可以結合黨中央與地方資源,盡早為2028年的大選做準備。

民眾黨的柯文哲在1月13日的敗選之夜,馬上放眼2028年,相信他的小草們2028會茁壯成長為大樹繼續支持他。先不管柯文哲的底氣來自哪裡,但是他的霸氣卻是國民黨人所欠缺,這是國民黨應該改變之處。

國民黨其實有許多地方執政人才,為何沒法像民進黨一樣可以變成中央層級帶兵打仗的領導者,許多人認為是國民黨內鬥內行所造成,但是內鬥的結果是三個和尚沒水喝,國民黨只能在地方執政,卻無法提升到中央層級去進行融合。尤其是沒有淘汰制,中央黨部掌權者永遠是那一群人,敗軍之將何以言勇 ?

因此,改變與轉型是國民黨想要重回執政權最該做的事,至於該怎麼改變與轉型,從「俚人政治」兩次失敗的經驗來看,國民黨應該還是要從權力菁英與知識菁英的結合找人,而這樣的政治人物,也許那人就在燈火闌珊下。

(作者王崑義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更多《獨家報導》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