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詐騙 新聞 mlb

看成大在跳舞:人機共舞<跡> 科技力與肢體美之華麗轉譯

勁報/ 2024.02.06 01:26
新聞圖片

【勁報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國科會「科技藝術跨域融合與創新研究計畫」即日起至2024年3月3日於高雄市立美術館舉行「擴散耦—科技與藝術的擴散、並行、融合」科技藝術展;其中,成功大學以馬祖島嶼為題進行演譯,於102展廳推出數位織品《波瀾壯麗》、互動裝置《未來馬祖浪之歌》、以及人機共舞《跡》等3件作品;人機共舞是本次展覽最大亮點,有多場定時表演,歡迎各界蒞臨體驗馬祖轉譯風情,看成大在跳舞。

 

國科會為提升我國科技與藝術跨領域研究,及培育跨領域科研人才,2022年起徵選含國立成功大學等9個團隊執行科技藝術跨域融合與創新計畫,以「科藝擴散元」為題思考「工程」與「人文」領域結合科技藝術研究,並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科技藝術創作形式。

 

成大團隊在規劃設計學院陳建旭院長帶領下,偕同建築系沈揚庭老師、科藝碩士學程林軒丞老師、逢甲資工系林峰正老師、Gallery Cho工作室卓彥廷藝術家及安娜琪舞蹈劇場謝杰樺藝術總監,以「島嶼演譯:科技藝術場域轉譯與跨域共舞創作計畫-以馬祖為實踐基地」參與在國科會科技藝術跨域融合與創新計畫。

人機共舞<跡>,在舞蹈家、機械手臂、互動投影三者交織共舞下,重新定義科技藝術的創作模式與表達方法;12分鐘表演,分成<堡>、<記憶餘波>、<釀>三幕來演繹馬祖的故事;第一幕<堡> 從馬祖戰地開拓史出發;第二幕<記憶餘波> 開始與歷史記憶對話;最後一幕<釀>代表著馬祖島與已然坦然面對過去,並在歷史積累中醞釀著更為開放黎明。

 

人機共舞<跡>,創作團隊在長達2年時間,開發一套能用直接透過舞者肢體動作轉譯出機械手臂動作編舞界面,打破過去機械手臂路徑編輯只能透過撰寫編程方式,僅需以直覺肢體律動,配合電腦視覺骨架辨識,就能以正向運動學原理自動轉譯成機械手臂六軸運動,從而編篡出靈活而連續機械手臂舞蹈。

 

共同開發編舞界面的逢甲大學資工系林峰正老師指出,該介面協助舞者將欲呈現舞姿意涵轉譯至機械手臂上並以此來完成創作。執行總監之一的成大科藝碩士學程林軒丞老師認為,科技藝術結合人類與機械手臂共舞能夠激發許多創新與想像力火花,機械手臂在舞蹈中運用可創造出人類舞者無法達到動作與形態;這種組合能夠拓展舞蹈藝術表現範疇,創造出前所未有視覺與情感效果。

 

同為執行總監的成大建築沈揚庭老師則表示,在負責監製整個創作過程中,我們創造了一個多方共融跨域舞台,讓科技與藝術專家可一起「共舞」。

 

機械手臂工程師王宓琦(成大建築)、林伯桎(逢甲資工)將科技傳遞給卓彥廷、謝杰樺與編舞家葉于瑄,而被轉譯過舞蹈藝術又被反饋回到機械手臂的磨合與昇華,是人機共舞<跡>所最令人驚豔工作型態,揭露了科技人與藝術家雙方循環迭代創作歷程與互為本體合作模式,也是成大真正能「起舞」奧秘。

波瀾壯麗,由卓彥廷藝術家團隊所創作,為一組12件的系列數位織品,每件長2公尺、寬1公尺,以懸掛方式陳列;創作過程由情緒板彙整所蒐集馬祖萬象,將圖像資訊依照各文化或地景元素、氛圍、質地及色彩主題分類,並嘗試將不同類別元素相互碰撞與堆疊,最終創造出12種風格迥異的馬祖印象,並打印出織品原型後做為高美館展場布景。

 

當觀眾穿梭在參差懸掛織品之中時,馬祖印象便環繞左右。 未來馬祖浪之歌,卓彥廷藝術家團隊創作互動裝置,將靜態馬祖印象圖騰動態化,透過自主開發mov.i.see開放性互動軟體數位平台,運用狹縫掃描技術,並加入風場運算與肢體互動數據,將視覺資訊重新排列成為動態互動視覺效果;如此一來參觀者在展場所展現有意識或無意識肢體動作,都會被捕捉並轉譯成一種互動創作過程被投影出來,使展場成為一個共創舞台。

透過這次的展覽,不只展現成大團隊這2年馬祖轉譯創作成果,也讓大學研發能量能夠透過科技藝術實踐從而走出校園,走入民眾視線。計畫主持人規劃設計學院陳建旭院長表示,期許藉由科技結合藝術所轉譯出展演,能讓大眾對於馬祖島嶼有一個全新想像。

新聞圖片新聞圖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