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習俗:話說灶神當天要上天庭面奏玉皇大帝,彙報這家人一年來的善惡。故祭灶神成了這一天的重頭戲,家家要祭拜灶神,讓他上天言好事。魯迅先生曾寫過一首詩叫《庚子送灶即事》:“隻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可見先生對小年祭灶的關注程度。
臘月二十三,家家祭灶官,糖瓜粘滿牙,不准說髒話……這曾是流淌在西鄉小年的歌謠。歌謠中的“糖瓜”,又稱“灶糖”“麥芽糖”,整塊像一個厚厚的大圓餅,需用錘敲刀、刀切糖,方可把灶糖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灶糖甜香,入口黏牙,是孩子們喜愛的零食。這一天人們用灶糖祭拜灶神,一是希望灶神吃糖後嘴會變甜,自然就會在天帝面前多說好話。二是甜了小孩子的嘴,以防孩子不慎說了什麼得罪灶神的髒話。往往祭灶神前,大人往往先賞給孩子小塊的灶糖,孩子也不貪心,因為他們知道,祭拜過灶神這些灶糖都歸他們所有,他們要做的就是控制自己不說一句髒話。
兒時,我曾多次目睹過父親祭拜灶神的場景。其實祭拜灶神很簡單,只是一種儀式而已。父親往往先把灶台收拾一番,爾後很敬重地在灶壁上貼起從街上買回的新灶神畫,貼畫時父親總會轉過頭,微笑著問我們,貼得正不正,我們搶著答,正!其實父親知道我們急於回答的目的,因為灶糖的甜極具誘惑力了!接著父親端出一盤灶糖,擺放在灶神畫下,畢恭畢敬念叨幾句,念叨的話語我們聽不清,也懶得認真去聽。隨著父親對著灶神畫作揖鞠躬三下,祭拜儀式便結束了,接下來就是我們分享麥芽糖的美好時光。
成年後,回憶起父親祭拜灶神虔誠的神態,想探究父親念叨的話語,乃至是什麼力量驅使著父親如此敬畏一張畫。留心起大街小巷臘月裏所賣的灶神畫,看到灶神畫兩邊的對聯“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頓生敬仰之情,多麼貼切民間祭灶樸素的情感呀!後讀雜書,才知早在唐代就有祭灶神的習俗,《酉陽雜俎》中:灶神,名張單,字子郭,長得像個美女。他不僅有個叫“卿忌”的夫人,還有六個都叫“察洽”的女兒,另有好幾位隨從兵將。本來,灶神最初只是執掌灶火、管理煙火飲食的。但是在傳承的過程中,灶神的權力範圍逐漸擴大。後來,除了執掌灶火之外,還兼顧考察人間的所作所為並上告天帝。這樣,灶神就變成了天帝派駐人間的全權監察代表。《敬灶全書》中解釋灶神的職責是: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
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提高,土灶臺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祭灶神的習俗只留在70後以前人的記憶裏,但通過祭灶神對即將到來的春節來一次彩排,是人們嚮往美好生活的一種夙願,和新時代所提出的“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其實,就是一脈相承。
小年彩排是春節的前奏,是辭舊迎新一種過渡,因為小年離立春最近,小年彩排結束便是大年,大年一到,便迎來萬物復蘇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