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av 九淺一深

年紀輕輕就開始忘東忘西? 專家警告:對「這物質」成癮 當心早發性失智症上身

潮健康/peter20333u 2024.02.01 12:00



潮健康/綜合報導

隨著全球已開發國家「人口高齡化」狀況逐漸普遍,人們對於失智症已比過去有更多的認識。不過,「早發性失智症」的病因至今尚未被充分了解。該疾病發生的年齡階段約從30至64歲,相較其他類型的失智症更為「年輕化」。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統計數據,早發性失智症的患病率約佔整體的5%左右;占比雖低,卻可能使患者提早面臨更艱難的生活困境。

出現情緒異常、幻覺疾病已惡化?  早發性失智症可能有哪些徵兆?

出現情緒異常、幻覺疾病已惡化?  早發性失智症可能有哪些徵兆?

早發性失智症起初與老年化失智症的症狀雷同,皆有記憶力減退、忘東忘西等行為反應。隨著病情惡化,可能出現情緒異常、人格改變、認知障礙、口語表達障礙與執行能力下降等症狀。然而,患者在確診前容易因民眾對其認知度不足,或因失智症普遍為高齡患者等刻板印象及,而被誤診為其他精神疾患,甚至出現延誤就診的狀況。

根據《哈佛健康出版社》刊載資料指出,早發性失智症的發病原因多為遺傳所致,意即家族中成員若有相關病史,老年期罹患失智症或提早罹患失智症的機會相對較高。當中不乏有神經性退化的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失智症,以及因不良生活習慣導致的血管性失智症。

據國外統計數據,早發性失智症的罹患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美國自2013年至2017年期間,30-64歲年齡區間的族群當中,被診斷為早發性失智症的比例比過往多出200%;再以全球性統計數據來看,每年亦有約37萬例新增病例發生,說明早發性失智症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疾病之一。

年輕時酗酒、藥物上癮危害最大?  引起失智症的8種高風險因素

年輕時酗酒、藥物上癮危害最大?  引起失智症的8種高風險因素

除了不可控的遺傳因素外,早發性失智症是否存在其他可控因子?瑞典一項針對入伍士兵長達37年的研究結果指出,487位士兵在54歲左右患上早發性失智症,發現受試者在年輕時期,就已檢測出血壓較高、認知分數結果較低等現象。另外,研究亦發現,生活中若有酒精與非酒精藥物上癮、憂鬱症、中風,以及具有家族失智症病史者,皆會影響早發性失智症的發生率。

一項針對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的研究也發現,與外界較少接觸的社會孤立、維生素D攝取不足導致的病毒感染、聽力不好使社交能力下降、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等因素,亦與早發性失智症有關。此外,社經地位對認知儲備能力的培養亦有影響,經濟能力較不好的家庭,罹患早發性失智症的風險較高。

《哈佛健康出版社》強調,以目前已知的文獻來看,引起失智症的8種高風險因素分別為:基因(APOE4)、酗酒或酒精使用障礙、社會孤立、維生素D不足、聽力下降或聽損、中風(病史)、心血管疾病(病史)、男性罹患糖尿病。另外,社經地位、教育程度、握力較低、憂鬱症病史等亦可能是危險因子。

早發性失智症連中壯年也會得?  趁年輕快做6件事降低風險!

早發性失智症連中壯年也會得?  趁年輕快做6件事降低風險!

總的而言,早發性失智症的發生或許有跡可循、甚至可以加以預防。以上述瑞典與英國的研究結果來看,年輕時期健康狀態與生活習慣的影響比重,佔據所有影響因素的一半左右,說明及早進行自我生活管控,將機會延後失智症的發生時間。

在失智症尚未發生以前,《哈佛健康出版社》建議,每天可透過日曬15分鐘的陽光,一週3-4次的頻率來獲得身體所需的足量維生素D;同時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533運動原則,每週五次運動,一次運動30分鐘,每分鐘心跳達130下,將有助於保持身體機能與代謝。另外,飲食應減少重甜、重鹹、加工醃漬食品,且避免過量飲酒,均衡補充六大類食品以保持體態健康,可有效預防三高的發生。

大腦活化與社交活動息息相關,每週若有固定聚會或足夠的社交互動,可以明顯活絡腦神經的健康,而聽力受損者,因為聽力上的困難,可能導致在交談與理解上容易產生挫敗感,進而阻礙對話的進行,因此,具有弱聽患者也務必尋求專業門診,必要時使用助聽器,以維持好的生活品質與社交生活。

在生活習慣與壓力漸漲的環境中,失智症已不再是傳統認知上的老年人疾病,早發化的現象逐年上升。當家中出現一名早發性失智症患者,家人就需要提早接受並照護其未來的生活,若照護者本身還有子女與父母要照顧,將成為家庭照護中的「三明治族群」。在預見未來可能增加的三明治族群時,大眾可著手關注自身與家人的健康,努力延後失智症的發生時間。





資料來源:                 
A fresh look at risks for developing young-onset dementia
I'm too young to have Alzheimer's disease or dementia, right?
Risk Factors in Late Adolescence for Young-Onset Dementia in Men
Early-Onset Dementia and Alzheimer's Rates Grow for Younger American Adults
Global incidence of young-onset dement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潮健康專屬讀者社群邀約:不想錯過重要醫療健康資訊,現在馬上點擊加入潮健康LINE專屬讀者社群







延伸閱讀:
氣溫變化大血管斑塊易剝離! 醫揭急性心肌梗塞「非典型徵兆」:1族群要當心
中國前總理李克強逝世! 2大「最致命心臟病」恐在瞬間奪命 醫示警:季節交替是疾病高峰期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