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賴祥蔚》政大旁老地名十一命 藏有兩懸案

聚傳媒/ 2024.01.30 10:30

賴祥蔚》政大旁老地名十一命   藏有兩懸案

賴祥蔚》政大旁老地名十一命 藏有兩懸案

【聚傳媒賴祥蔚專欄】在國立政治大學旁邊有個很奇特的老地名叫「十一命」,會取一個這麼怵目驚心的地名,是因為真的發生命案,而且奪走十一條人命!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在西元1981年出版的《臺北市志》記載:乾隆十年乙丑(公元1745年),泉州人鄭守義、張文旭等十一人開闢土地,悉遭「番」害而亡。(該地遂名「十一命」,位今木柵區內)

《臺北市志》的記載,認真探究起來,藏了兩大懸案:第一,如果十一人都悉遭「番」害而亡,那麼是誰把這件事流傳下來?第二,記載中提到的鄭守義,在木柵的開墾史上也有一位同名同姓的傳奇人物,會是同一個人嗎?如果是,那問題就更大了。

參考西元1960年出版的《臺北縣志》記載,可以得到很不一樣的發現,因為記載提到:「鄭守義等開墾十一命,鄭士吟等開闢灰窯坑、鄭楚興等開墾大竹林,鄭楚粒等開墾番子公館,...,鄭守義為其共同始祖,並未來臺。」

這篇記載解答了一個問題,卻留下更奇妙的問題。看起來前面提到的鄭守義,就是木柵鄭家的共同始祖鄭守義。但是怎麼說鄭守義開墾十一命,又說鄭守義「並未來臺」?

根據木柵鄭家後人鄭天賜收藏的光緒十四年(西元1888年)古契約可以知道,鄭家開墾時是以「鄭守義公嘗」作為簽約方。公嘗是一種祭祀公業,也有同一祖宗的親人合股的性質。木柵鄭家使用「鄭守義公嘗」作為家廟,也使用這個名義對外簽約。

根據鄭家的族譜等記載,第8世的鄭守義沒來過臺灣,是第11世鄭可杉,在雍正未年、乾隆初年攜帶四位兒子來到文山地區,在如今的政大附近開墾,後來鄭可杉與一子鄭必覺回到泉州,另外三子鄭必堪、鄭必臣、鄭必時則是留在木柵繼續開墾。將近三百年來鄭家開枝散葉,後裔繁茂,而作為鄭氏家廟的鄭守義公嘗,至今仍高懸「延慶堂」的牌匾,座落於政治大學旁的巷弄內。

從鄭家的族譜等資料的時間可以推算得知,乾隆十年發生「十一命」慘案時,木柵鄭家應該是第12世在持家,他們使用「鄭守義公嘗」的名義對外簽約,所以有人就誤以為簽約的人就是鄭守義本人。如果一代為20年,推算可知,木柵鄭家的祖先鄭守義應該是順治末年、康熙初年的人,不可能在乾隆十年在木柵遇害。

比較合理的推論,應該是木柵鄭家以「鄭守義公嘗」開墾,在乾隆十年有11位族人或是佃戶遭到原住民殺害。光是從木柵鄭家後來子孫繁茂就可知道,這11位遭到殺害的先民,當然不會是全部的開墾者,只是遭到不幸的幾位,所以才會有人幫他們立廟祭祀,也因此讓這一段先民開墾的原漢衝突血淚史留了下來。

十一命這個怵目驚心的地名,後來逐漸被淡忘。從古契約可知,這裡的地名在清朝光緒年間已有「新興庄」之稱,日治時期沿用,民國時期定名為「萬興里」。有人以為日治時期把十一命改名為新興,應該是誤會了,一來新興之名在光緒十四年(西元1888年)已有,二來十一命的地名本來就是俗稱,不是正式地名。

祭祀十一位先民的十一公廟,如今隱身在新光路1段159巷與秀明路2段7巷8弄交會處的民宅後,連附近的居民都不太清楚,這裡有一間歷史悠久的小廟。十一公廟維持相當良好走訪至此,還能看到「顯靈感應公」的牌位,以及三尊農民造型的塑像。至於塑像為什麼只有三尊而不是十一尊?那又是另外一個待解之謎了。

 

作者為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歷史作家

 

本文摘錄自作者新書《穿越臺灣趣歷史2》(暫訂)初稿

 

照片提供:賴祥蔚教授

 

●專欄文章,不代表聚傳媒J-Media立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