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黨當選8席不分區立委,在立院改選正、副院長前提出國會改革四方案,表明誰支持改革就支持誰的態勢。但1月15日提出以來,除了趙少康之外,要參選立法院長的韓國瑜、游錫堃都沒有任何表示,國、民兩黨主事的黨主席也都不回應;只有在如何配對、如何邊緣化民眾黨等言論上誇誇其談,看在眾多中間人民眼裡,兩黨真是腐敗得可以。(圖/取自網路)
作者/劉東皋
民眾黨挾著三黨不過半、僅有8席立委的關鍵少數,提出國會改革方案,或許令兩「大」黨心裡很不舒服,其可能心態或想著,憑什麼各自擁有52席及51席的藍、綠兩黨要受到民眾黨的挾制?
但問題不在於兩黨是否受民眾黨挾制,現實是,兩黨之一必須與民眾黨合作,否則一旦民眾黨「團進團出」支持某一方,另一方必然在議案或聲勢上敗北。其次,民眾黨提出國會改革四方案與柯文哲競選總統時的政見本就相呼應,民眾黨既能在選舉後成為國會關鍵少數,對於促成國會改革的政見,當然要加以推動和實踐。
然而,國民黨與民進黨卻各懷鬼胎,既擔心自己被挾制,又擔心因為民眾黨在國會的有所表現而「日益壯大」,因此似乎便彼此心照不宣的不回應國會改革訴求,以試圖要「邊緣化」民眾黨,這實在是極其可笑的行為。
兩黨試圖邊緣化民眾黨 心態可笑
國民黨或民進黨要能不被民眾黨挾制、不讓民眾黨壯大的唯一作法,就是提出比民眾黨的國會改革訴求更進步而周延的方案;且若兩大黨的「眾多」立委在立院的表現比民眾黨8名立委更好,則更不必怕民眾黨壯大。
只有自己心虛,既不想要國會有所改革而影響自己私利,更對自己的能力表現沒有信心,才會擔心52名藍委或51名綠委的表現不如8位白委而讓民眾黨變得「壯大」。
尤其,民進黨執政8年以來,會妄所欲為,乃至到了胡作非為的地步,就是因為民進黨立委過半數、國會失去制衡作用的緣故。如今在賴清德延續了民進黨的執政之路下,國民黨應該幸喜民進黨國會未過半而趁此時提出更周延、甚至更激進的國會改革方案以制衡總統及行政權力;豈有只是因為是由民眾黨8位新科立委首先提出國會改革方案,自己便反而裝聾作啞遲不回應、也不提出更進一步的改革內容?
避不提改革內容顯示藍的腐朽
這就是國民黨老衰腐朽的一大表現。就算此次新當選了許多「年輕」、「清新」的年輕立法委員,卻不見他們勇於提出相對應的國會改革方案,顯然,也是在腐朽的黨務體制內被框限而不敢或不願提出建言了。
正常來講,民進黨執政如此腐敗,賴清德在其結構性貪腐組織內要有所改變,應極其困難。即使他有心改變,內部龐大的利益團體必會反撲;反之,若他無心改變,則民進黨腐敗依舊,甚至更為變本加厲,則台灣社會只會愈加沉淪。因此,制衡民進黨勢必需要依賴在野的國民黨與民眾黨立委的強力監督。
但至今,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忙著到處說他要堅守在黨主席的位子,空口說一些要發揮強力監督的力量,卻從未提出國民黨立委要如何監督執政者的具體方案或打弊的相關內容,國民黨內部分人士或外圍名嘴只會隨著民進黨一起打壓民眾黨,看不出有要強力監督執政黨與改革除弊的決心。
國民黨的腐爛,乃在於,從不自求改革向上。眼見民眾黨8位立委恐屢有表現,國民黨不求自己的表現更佳,而是打擊民眾黨不讓其有所表現,更甚者,還要將民眾黨拉下水一起比爛。
國民黨只會拉人比爛而不自求上進
民進黨內部貪腐結構的繼續存在,必然要打擊、破壞在野的監督力量;然而,國民黨卻只是怕自己的支持者被民眾黨所吞食,而不敢與民眾黨合作,毫無自立自強、乃至奮發圖強的自信表現,這將更使得民眾黨在議事表現上有所突破而凸顯出兩大黨的腐朽卑劣,未來兩年及四年的選舉,便會顯現在人民的投票行為上。
國民黨有些人刻意要將民眾黨推向綠白合,其居心似要製造民眾黨與民進黨同流合污的假象,而妄想認為柯文哲與民眾黨的支持者以後會往國民黨的身上流;其居心若如此險惡,實是一種相當無恥的行為。
因為,國民黨內這些人並不思整合在野立委形成最大力量以改革國會、監督制衡可能更加貪腐的執政黨,反而只想著將民眾黨推向民進黨,使其泡沫化,自己再坐享最大在野黨的利益,絲毫不顧人民需要在野力量的整合以導正執政者的偏私與貪腐,使施政為民謀福。
國民黨若任由這些只顧個人私利而不思改革的腐化者興風作浪,也將會無可救藥的日益衰敗,民眾黨成為台灣最主要政黨之一,便指日可待了。
在民進黨貪腐依舊、國民黨腐朽無能兼自私的國會生態下,民眾黨將可在監督與制衡的議題上掌握先機,提出振聾啟瞶的政策改革法案或監督方案。當民眾黨持續如此有所表現之後,必能逼使國民黨內部一些力圖有所作為的年輕、清新的新進立委,也想要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改革內容,進而彼此形成「改革派藍白合」的默契,而將那些不思改革、只想玩弄手段鞏固個人利益的國民黨腐朽人士,掃進歷史灰燼中。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劉東皋,祖籍山東齊東縣,台灣高雄人,淡江大學統計系畢、朝陽科大企管研究所碩士、大葉大學管理研究所管理博士。曾任經濟日報、台灣日報、新新聞周刊、台灣醒報,並陸續在中部數家私立大學兼課。2014年創辦自媒體中報雜誌至今,持續關注台灣社會表面現象的背後實相,記錄當代台灣社會的思想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