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教育 照明商店 鬼妹

有天我們也會是「成年孤兒」!面對家人過世⋯你必須知道的「3件事」

優活健康資訊網/《50+》 2024.01.19 17:00


人們在失去心愛的人之後,調整情緒的方式各不相同。媽媽過世滿百日當天,光鹽社會工作師事務所所長陳伶珠在臉書上分享身為成年孤兒的心情。中年人失去父母,心中失落孤單,除了看開一點,還有哪些方法可以調適心情,重新長出支持自己的力量?



今(2023)年8月,光鹽社會工作師事務所所長陳伶珠在個人臉書分享母親過世後的心情。她提到,自己成為「成年孤兒」已經100天了。

陳伶珠24歲那年,爸爸生病過世,初嚐失親滋味,如今年過50,雖然早已理解媽媽有一天也會離開,但無論做了多少準備,當那一天到來,心中的失落感,還是需要時間咀嚼、消化。

「我算是心理準備很充分的人,可是還是在媽媽百日祭祀的時候發那篇貼文,因為突然發現媽媽真的走了,我真的沒有媽媽了。」具備專業社工背景,同時深耕高齡與長期照顧領域多年,陳伶珠知道人面臨哀傷、失落時,多半會經過驚嚇、討價還價的歷程,而這個歷程人人有別,她自認還算準備充分,但媽媽過世後,她才從知道,變成真實感受到沒有媽媽的滋味。

生活種種不斷提醒她,媽媽在與不在的區別,例如以前母親節會陪媽媽吃飯,以後沒有機會了,或者以前媽媽常叮嚀這、叮嚀那,當時可能覺得有點煩,但以後也沒機會聽到這些嘮叨了。

陳伶珠口中所謂的成年孤兒,是爸爸媽媽相繼離世後,心底不自覺湧出的感受。但這種感受,其實很難說出口,畢竟自己也老大不小了,加上親友多半會勸你接受、看開一點,如果自己沒有找到面對哀傷的方法,心中可能永遠都有一個關卡。



適度宣洩情緒很重要

適度宣洩情緒,必要且重要。無論宗教信仰為何,親人過世,多半需要依照禮俗舉辦儀世。以台灣民間傳統信仰為例,通常會摺蓮花、誦經、做頭七、百日祭祀等。

陳伶珠從社會面分析,參與儀式,其實也是撫平哀傷的過程,因為在這些場合,每個人都可以放鬆地表達哀傷,而摺蓮花、元寶的過程,重複同樣步驟,也可正念減壓,讓人專注當下,逐漸沉澱心情。

「最悲傷的時候,通常是喪禮當天,火化那一刻,則是悲傷高峰,因為全部都燒掉了。」

在百日祭祀之前,不妨盡情地哭,人走後100天,約3個月後,可以開始提醒自己慢慢收斂悲傷的情緒。等親人過世一年,亦即對年,則是另外一個週期,提醒自己該化解的、該放下的,要放下了。

當然,每個人面對哀傷的時間點不一樣,不一定是3個月,但若超過6個月還處於高度哀傷中,可能就需要尋求專業心理協助。

儀式後,回到日常,偶爾還是會思念父母,此時,哭當然沒問題,但周遭的人不一定能理解你,這時候,兄弟姊妹聚在一起哭,或是找1、2個有相同生命經歷的朋友聊聊,都是不錯的方式。

不過,再怎麼哀傷,還是要提醒自己節制,因為哭多了,對身體也不好。「成人的哭,應該是在放鬆的心情下緬懷父母。



思考自己如何活在當下

據陳伶珠觀察,人們回憶過去與父母相處的點滴,除了對於逝去的感到失落,常出現的心情還有懊悔,懊悔沒有多花時間陪伴父母、懊悔當初對待父母口氣不佳等。但,人死畢竟不能復生,後悔之餘,其實可以換個角度思考:現在的我,能做什麼?

舉例來說,如果媽媽生前最在意哪個孫子,現在媽媽不在了,自己也許可以多花一點時間,關心、陪伴那個孫子。或者,假設後悔以前太少花時間陪伴父母,那麼現在也許可以到社福單位擔任志工,陪伴長者。如果媽媽生病時,曾經使用了別人的熱血,那麼在身體條件允許下,也許可以去捐血,延續這份愛。

「捐款、捐時間、捐力氣,把自己有的給出去,你會得。」陪伴母親走完人生最後一段旅程那段日子,陳伶珠沒時間好好吃飯、休息,所以喪禮告一段落後,她也撥空出門走走、散散心,做些讓自己舒服愉快的事,慢慢找回生活步調。只是,自我照顧不僅是吃吃喝喝和補眠,還包括重新找到心中的力量。

一般而言,照顧身體容易,但心理復原需要時間和領悟,領悟死者已經不可能復生,讓你與之辯論或道歉,現在能做的,就是思考自己如何活在當下。



別為爭家產失去手足

台灣有句俗諺:「父死路遙,母死路斷。」形容父母離世後,手足漸行漸遠。陳伶珠分析,會發生這樣的景況,除了大家成年後就各過各的,也可能是彼此對於遺產分配認知不同,埋怨父母偏心,心中產生芥蒂。若是遲遲沒有化解,那麼父母過世後,不僅父母不見了,兄弟姊妹也不見了,形成更深的失落。

不過,為爭家產失去手足,值得嗎?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如果真的覺得自己吃虧,想爭取自己應得的,那麼無可厚非;但若你在意的不是金額大小,而是受制於不舒服的感覺,想爭一口氣,或許可以想想:一口氣值多少錢?你要為了一筆錢,失去兄弟姊妹嗎?如果覺得不划算,就先遞出橄欖枝,最好的方式就是請客吃飯。花一點錢,贏回兄弟姊妹之間的歡樂,何樂而不為?

另外,父母過世後,每一次舉辦祭祀活動,互相商量時間、地點、誰負責哪一部分,大家都必須出席,因此也是自然化解心結的好機會。

陳伶珠回憶,媽媽過世時,家中遵循台灣一般民間信仰的禮俗,每次祭祀,都會擲筊,問媽媽是否同意某事。不過,只要有人因工作或學業忙碌缺席,幾乎就會得到笑筊,怎麼樣都得不到媽媽同意,表示媽媽不開心,雖屬於民間信仰,信者恆信,但從某個角度來看,如果全員到齊能夠擲到允筊,想到媽媽在天上看到兄弟姊妹相處和睦,自己心中也會比較輕鬆。

陳媽媽生了6個孩子,40幾歲以後,孩子陸續就業,常有人帶她出門玩,她因此去了好幾個國家,該吃的、該玩的,都體驗到了,可以說非常幸福。

「我的生命幾乎都給了工作。」相較於媽媽,身為職業婦女的陳伶珠非常忙碌。當她看到妹妹製作的媽媽回顧影片中,有1、2場家庭旅遊,大家笑得很開心,自己卻因為工作忙碌而缺席。

她心中產生許多感觸,想到生命不知道哪一天會結束,在走之前,是不是應該替自己做點什麼、帶自己去哪裡?所以,她立刻採取行動,約了姐姐和妹妹一起旅遊,大家一口答應。

「當下有感慨一定要行動,不然就會一輩子活在感慨中。」她說。每個人的一生,不可避免會成為成年孤兒,但採取行動,可以減少遺憾,多點釋然。

(本文獲熟齡媒體《50+》授權轉載,作者為林芳如,原文為:此生我們終將會是「成年孤兒」!陳伶珠:父母過世悲傷不可免,但如何透過行動少點遺憾、多點釋然?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