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未來並非真正由台灣人民決定。它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由華盛頓和北京決定的。未來幾個月,國際媒體將在台灣問題上釋放出大量的多角度的負面解讀,但實際上,北京和華盛頓大體上會保持冷靜。(圖/取自網路)
作者/王向偉
2024 年 1 月 13 日星期六,台灣支持台獨的執政黨民進黨取得了 "歷史性 "的第三次總統選舉勝利,這已經引發了國際媒體對台灣、中國和美國三邊關係的激烈討論。
台灣現任副總統賴清德宣布勝選後,全球媒體關注的焦點不難理解:賴清德因 "台獨 "立場多次被中國大陸打成 "麻煩製造者",許多人預計他的上台將加劇兩岸緊張局勢以及北京與華盛頓之間的地緣政治角力。
全球共識是,台灣已成為世界熱點之一,尤其是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
隨著賴清德的決定性獲勝,一些記者和評論家很可能會在未來幾周和幾個月內渲染各種陰霾和厄運的場景,稱北京將採取更激進的步驟來推動其統一主張,而賴清德領導下的台灣預計將在華盛頓的支持下進一步偏離中國大陸。
我的觀點與此相反。我認為台灣最新的總統選舉結果非常重要,但其重要性並不像國際媒體所寫的那樣。
民進黨可能創造了歷史,成為自 1996 年實行總統直選以來第一個連續三次贏得總統選舉的政黨,但其所謂的 "歷史性 "勝利卻因失去了立法院多數黨的控制權而受到影響,而在立法院占多數的反對黨,可能會在未來四年對賴清德的總統職位構成重大挑戰。
(圖/取自網路)
在許多方面,民主都是更大的贏家。台灣選民一致支持民主,他們在政治上也變得更加成熟。他們可能蔑視北京的威脅,選舉賴清德為總統,但也選出了一個由反對黨控制的新議會來制衡他的總統職位。
在 2019 年才成立的台灣民眾黨旗幟下參選的前台北市長柯文哲,獲得了超過 26% 的選票,這將使他和他的政黨成為台灣政壇上第三股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
這一切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賴清德在勝選當晚表示,他贊成與北京進行更多交流和對話,並誓言 "維持兩岸現狀",既不尋求獨立,也不尋求與中國統一。
賴清德自稱是 "務實的台獨工作者",但他最有可能延續蔡英文的政策,即在試圖與北京採取非對抗性立場的同時,更積極捍衛島內民主並提升其國際形象。
在選舉前,北京一再警告說,通過選擇下一任總統,台灣選民將在戰爭與和平之間做出選擇--這是它對台灣每次總統選舉的標準說法。
賴清德當選後數小時,國台辦發言人發表了一份溫和的聲明,稱選舉結果顯示民進黨 "民進黨並不能代表島內主流民意"。
“台灣是中國的台灣。這次選舉改變不了兩岸關係的基本格局和發展方向,改變不了兩岸同胞走近走親、越走越親的共同願望,更阻擋不了祖國終將統一、也必然統一的大勢。”
其實,北京已經為賴清德的勝選做好了準備,賴清德將不得不與反對黨控制的立法機構合作,這可能是北京所希望的最好結果。 畢竟,賴清德只獲得了約 40% 的民眾選票。
展望未來,中國政府是否最有可能通過加強軍事行動和尖銳言辭來達到目的?
就短期而言,北京很可能在賴清德五月就職前加大對台灣的壓力。
但從長遠來看,北京如何動作取決於賴清德對兩岸關係的政策走向,但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台灣最大的支持者美國。
從華盛頓的角度來看,不管哪個候選人成為台灣的新總統,它都會歡迎, 因為按照長期以來的傳統,三位候選人在總統選舉前都訪問了華盛頓,並接受了美國官員的祝福。
(圖/取自網路)
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祝賀賴清德當選,並表示美國 "致力於維護兩岸的和平與穩定,在沒有脅迫和壓力的情況下和平解決分歧"。
他說,美國期待與賴清德和台灣各黨派領導人合作,"推進我們的共同利益和價值觀,並根據《台灣關係法》、三個聯合公報和六項保證所指導的美國一個中國政策,推進我們長期以來的非官方關係"。
可能讓中國大陸官員聽起來更順耳的是美國總統喬-拜登在被問及對週六選舉的反應: 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
此外,在台灣大選前,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劉建超罕見地訪問了美國並會見了商界和政界領袖。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劉建超在台灣選舉前一天,會見了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討論兩岸關係問題。
劉建超現在被傳言將出任中國外交部長,他在周五,也就是周六台灣選舉前一天會見了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討論兩岸關係問題,這在時間上意義重大,旨在發出一個非常微妙的資訊。
令人悲哀的事實是,台灣的未來並非真正由台灣人民決定。它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由華盛頓和北京決定的。
自1979年北京與華盛頓恢復外交關係到2018年特朗普政府執政期間,雙方每次會晤都會強調台灣問題,但事實上台灣問題從來都不是問題,因為雙方都有維護台海和平的默契。
特朗普政府中的對華鷹派開始打台灣牌,拜登政府上台後一直延續該政策,直到去年的三藩市中美峰會。經過五年在台灣問題上的相互試探,我認為北京和華盛頓在台灣問題上又達成了新的默契,因為雙方都清楚地知道利害關係所在。
據報導,拜登計畫派遣一個非官方代表團參加賴清德的就職典禮,其中包括一些前美國高級官員--這是過去的標準做法。中國政府很可能會提出強烈抗議,但如果以過去的經驗為鑒,激烈的言辭很快就會過去。
人們可能會擔心賴清德的獲勝會激起華盛頓的中國鷹派採取更加激進的做法,但台灣和美國應該有充分的理由防止重蹈2022年時任眾議院議長南茜-佩洛西(Nancy Pelosi)訪問台灣的覆轍,她是15年來訪問台灣的最高級別美國官員。隨後,北京急劇增加台海軍事演習作為回應,大大加劇了兩岸緊張局勢。
華盛頓和台北確實有責任防止此類訪問再次發生。 2023 年 4 月,台灣總統蔡英文在加州會見了佩洛西的繼任者凱文-麥卡錫(Kevin McCarthy),(如下圖/取自網路)而不是讓他訪問台灣島,以免激怒北京。
總之,未來幾個月,國際媒體將在台灣問題上釋放出大量的多角度的負面解讀,但實際上,北京和華盛頓大體上會保持冷靜。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王向偉,出生於東北吉林。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士、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新聞學碩士。
有30多年媒體從業經驗。曾任《中國日報》記者,後在英國留學和工作。1994年加入香港英文報刊《東快訊》任記者、編輯。1996年加入《南華早報》,2007年晉升為副總編輯,2012年出任總編輯。
2016年起擔任《南華早報》編輯顧問,於2022年10月底告別,2023年開始在香港浸會大學任教,「重回香港踏上新聞教育的新征程,為所鍾愛的新聞事業教書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