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颱風 青鳥行動

臘八粥的回憶(外一篇)/梁征

台灣好報/ 2024.01.15 11:40
冬日的一個中午,我手捧一本書,沏一杯茶,坐在自家陽臺的籐椅上,屋外綠植蔥蘢,天朗氣清,屋內鋪滿陽光,有書本和暖陽的陪伴,我感到平和而安靜。

古人雲:“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回首這些年與書結伴同行的日子,讀書在潛移默化中增加了我人生的幸福感。

兒時讀書,是為了增長知識。記得小時候,還沒上學就天天聽著哥哥姐姐們念“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聽多了,一些古詩幾乎都會背了,但不懂得詩詞的含義,後來上了小學、初中,為了考試常常通過死記硬背來讀書,懵懂無知的童年就在搖頭晃腦地念書中度過了。

後來,離開故鄉到省城求學。當我第一次踏進大學圖書館,看到書架上擺放著很多書的時候,我驚呆了。從那時起,我便開始認真地閱讀,既讀《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古典讀物,也讀了《青春之歌》《烈火金鋼》《林海雪原》等紅色經典,還讀了《唐詩三百首》及各種詞典……四年時間,圖書館中的一桌一椅,已經成為生命中不可複製的一份牽掛。那裏記載了我人生中最值得珍惜的一段歲月,鐫刻了從天真到成熟的心路歷程,還有那難以名狀朦朦朧朧的青春歲月。曾幾何時,青春不再,能夠回味的只有記憶,只有懷念。

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後,隨著生活閱歷的增長和工作領域的拓展,往往在某個時候,忽然間想起了曾經讀過的書,以及書中的某個情節,抑或是書中主人公的一句話,直擊心底,猛然開悟。於是會把這本書找來再細細地品讀。

印象中,真正感到書的不可或缺是在我上班的第一年。當時我提著簡單的行李來到了一個新專案部。獨在異鄉,內心孤寂,思親情切。無奈地處偏僻,無書可讀。那段時間,我感到生活是空虛的,也是寂寞的。直到有一天,友人送給我一套《平凡的世界》,那時正值隆冬時節,冬日的暖陽照在我身上,我坐在反扣在地上的安全帽上讀著《平凡的世界》,任憑工地上的雜訊從耳邊流過,卻全然不影響我讀書,大有魯迅先生“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春秋與冬秋”的意味。

很多時候,一些人認為讀書無益。其實,讀書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就像我們每天的三餐,一餐餐的吃,一天天的成長,讀書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會不經意地顯露出來。

法國作家法朗士說:書中的每一個字都是魔靈的手指,它只撥動我們腦纖維的琴弦和靈魂的音板,而激發出來的聲音卻與我們心靈相關。如今,又是一個冬季,讓我們捧起書,在流逝的時光中獨守這份閱讀的美好,在暖陽中感受書香。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