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交際是顏面神經麻痺好發的時期,在台灣顏面神經麻痺的發生率為每一萬人中會有一至二名,年齡分布大約在15-45歲。顏面神經是我們人體第七對腦神經,主要掌管臉部的表情肌肉及舌頭前2/3的味覺,造成顏面神經麻痺的可能原因很多,包含臉部吹風、過度勞累、病毒感染或是腦部的損傷,都有機會引發,進而出現抬頭紋與法令紋消失、嘴角歪斜、眼睛不能閉、半邊臉部感覺麻木或遲鈍或是耳後疼痛等症狀。
翰鳴堂中醫診所莊可鈞中醫師提及,現在民眾普遍很有警覺心,看到臉部歪斜首先都會懷疑是不是中風,然而中風和顏面神經麻痺不同在於中風除了臉部表徵以外,還會有口齒不清、肢體無力及感覺異常的症狀,可藉此去作辨別。
圖/近八成的顏面神經麻痺患者,會在數週到一兩個月內會漸漸恢復。(freepik)
儘管近八成的顏面神經麻痺患者,在數週到一兩個月內會漸漸恢復,但也有些病情較為嚴重的病人會持續面部僵硬,單邊歪斜不自然的症狀長達1-2年之久,造成生活與社交上的困擾。在中醫治療上,可以透過中藥與臉部針灸去做內外的調理,莊可鈞中醫師提醒,若能在治療的黃金期,也就是發病兩周內積極治療,回復速度會較快。
以中醫觀點來看,顏面神經麻痺可對應到古代典籍中的「面癱」、「口眼喎斜」及「歪嘴風」, 主要影響陽明經與少陽經所循行的位置,病因是由於風邪侵犯、痰瘀阻滯或是氣血失養所導致。用藥可視情況使用祛風、通絡、祛痰與補虛的中藥,像是使用補陽還五湯和牽正散去補養氣血,紓解筋攣,同時加入陽明與少陽經的引經藥如白芷與柴胡,若處於停滯期,則還需加上活血化瘀藥物例如丹參和三七,才能突破治療瓶頸。
臉部運動配合按摩穴位 疏通經絡早日康復
醫師提醒,顏面神經麻痺的患者最忌諱受到風寒,因此平時一定要做好頭面部的保暖,避免吹風著涼,另外,保持充足的睡眠也是相當重要,不讓自己過度勞累,才能提升免疫力。莊可鈞中醫師建議,患者可每天使用毛巾熱敷臉部僵硬的區域,並且早晚在鏡前進行張眼、閉眼、挑眉的眼部運動以及吹口哨的噘嘴動作,以刺激肌肉,避免萎縮。
此外,也可依據神經肌肉走向去按摩穴位,幫助疏通經絡。像是眼部-攢竹穴與太陽穴,攢竹穴位於眉頭凹陷處;太陽穴位於眉尾和目外眥的連線中點向後一橫指處;顴部-顴髎穴與下關穴,顴髎穴位於目外眥直下,顴骨凹陷處;下關穴位於耳前一橫指,顴弓與下頷切跡中的凹陷處;最後一個則是頷部-地倉穴與頰車穴,地倉穴位於嘴角旁約五分位置;頰車穴位於下頷角前上方一橫指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