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大谷翔平 徐名駒 鼎泰豐

惱人的異位性皮膚炎 中醫可改善病情

亞太新聞網/ 2024.01.12 18:00

▲異位性皮膚炎為嬰幼兒常見皮膚疾病之一,發作部位以頭皮、臉頰、頸部等較多。(圖/台南新樓醫院提供)


【亞太新聞網/記者吳玉惠/台南報導】

異位性皮膚炎為一種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也是嬰幼兒最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異位性皮膚炎」由來與「異位性體質」有關,「異位性體質」其實就是「過敏性體質」,這類的病人通常合併有鼻過敏,氣喘等過敏相關的疾病,因此異位性皮膚炎又可稱為過敏性皮膚炎。「異位」是指一種立即發生性的過敏反應與遺傳有關,發病病因與病理機轉,與基因、皮膚屏障異常、環境(過敏原、細菌)和免疫功能失調相關。當表皮的皮膚障蔽功能有缺失時,會造成皮膚喪失大量水分,各種過敏原及化學物質就容易穿透皮膚,這些外來抗原因素容易誘發免疫反應,造成皮膚過敏或發炎。

異位性皮膚炎通常於嬰兒期開始發作,持續約2至3年左右,發作部位以頭皮、臉頰、頸部等較多;孩童期至成人期則以臉、頸、肘窩、及膝窩等區塊為主。當急性發作時,皮膚症狀會流出乾淨的液體(俗稱為流湯或流水),甚至會產生水泡、有紅癢或腫之症狀定義為濕疹,為「癢疹型」。一般在冬天會惡化,尤其洗完熱水澡會更容易癢,小孩晚上睡覺無意識搔抓,有時容易出現皮膚患處流血,造成皮膚發炎;之後進入慢性期會變成「苔癬化」,皮膚變厚,乾燥脫屑,皮膚紋路變黑,反覆搔抓後留下結痂,觸感粗。

異位性皮膚炎在中醫觀點為,這類病症好發於肘部、膝部、膕(膝後窩)部常見對稱性發作,所以又叫「四彎風」。異位性皮膚炎的中醫病因病機如下:

一、 外邪侵襲:外邪侵襲包括以下幾方面:因外在激烈環境氣溫變化,寒熱相移,致使肌膚開合不協調,使體內久蘊之濕熱,不能向外宣散,肌膚阻塞而發病;或是外界的過敏原,例如:花粉,灰塵,或搔抓、磨擦,肥皂,熱水,清潔劑等都可能侵襲體表腠理,均可激發病情。

二、 濕熱內蘊:媽媽在懷孕前或孕育期間,不忌口,喜吃燒烤油炸辛辣,脾運化失職,積濕生熱,久之濕熱內蘊,遺於胎兒,成為發病基礎。此類病兆容易出現滲出液多,紅斑,大便乾,舌苔偏黃。

三、 飲食不節,脾虛濕盛:有些因為後天調養不周或是偏食嗜食冰冷,皮膚容易出現水泡,大便容易軟散,脹氣。

台南新樓醫院中醫科趙家儀醫師提及,異位性皮膚炎病程持續一段時間後,溼熱容易耗傷人體陰液,造成血虛不能濡潤皮膚,因此皮膚變得容易乾燥,皮膚觸感摸起來就像樹皮,此時就是進入「慢性苔癬化」。這時候不宜再吃過度的補品,喝酒,或辛溫的香料,因為這些物質容易造成體內化燥化熱,皮膚會愈變愈乾,癢,且洗澡的水溫要注意勿超過40度,沖洗熱水時間也不宜過長,以免破壞皮膚的油脂平衡,洗完澡後也要盡快在膚表上塗抹低刺激性的保濕乳液,避免夜間乾癢發作。

趙家儀指出,對於異位性皮膚炎病情輕微者使用口服抗組織胺及外用類固醇藥膏可以控制;但有部分病人因病情頑固:皮膚乾燥苔蘚化,須接受紫外線照光治療,口服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的治療,但,療效也不盡理想。這類病人配合服用中藥可改善病情,改善體質,調整免疫系統,經中醫師把脈辨證開立藥物治療,降低異位性皮膚炎反覆發作的機會。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