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玉錕 大立光 溫嵐

接招「十大酸民留言」 柯文哲直球對決

台灣好新聞/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2024.01.09 16:37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圖/翻攝YOUTUBE)(圖/翻攝YOUTUBE)


選戰倒數4天,台灣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除了持續在大台南車掃,連日車掃曬黑了一大圈的柯文哲,9日中午在中洲寮保安宮接受「17好政點」直播,與主持人2Chill、小毒藥對談。柯文哲也自曝連日車掃揮手、在大進場時疑似被拉傷,右手臂目前已貼滿痠痛藥布,手舉不太起來;節目裡主持人還列出了十大酸民留言,讓柯文哲直球對決。

柯文哲被2Chill問到,昨天傍晚YT訂閱數破1百萬感想時,他說當下他正在和民眾合照,聽聞此事簡短感謝後僅回「繼續工作」,因為不想讓現場排隊等著跟他合照的人等太久;主持人也問他是否要對正在新竹選立委的妹妹柯美蘭醫師加油,他也不改柯式作風,說要她「自求多福」,儘量加油,直率回答讓2位主持人大笑。

主持人唸出十大酸民留言第一句是「中國最愛的柯文哲」,柯回應,「他(中共)也沒有捐錢給我,也沒有幫我買假民調,我怎麼會是中共最愛的?」

第二條酸民留言是「柯文哲不適合當一個領導人」,柯回應,「不然誰適合你講給我聽」,他說外科醫生有病人時,各自提治療方案A、B、C,大家從中挑一個最好的,沒有best,只有optimal(最佳),所以這3個人選哪一個比較好?他說自己的好處是,第一沒有包袱,第二「我們可以改進」,改進是最大優勢,不會被意識形態綁到不能動,就像外科醫生,只要有更好的開刀方式就可以改進,「相對之下,柯文哲還是最好的選擇。」

第三條留言是「柯老三是注定的」,柯更表示過去有很多假民調,他已經準備好,開票禮拜六晚上會把各家民調最後一波全部都擺出來「開獎」,看與投票結果落差多少。柯文哲表示,這場選舉在台灣歷史上是個轉折點,是要走向新政治、新文化的創新路線,或是回到過去。

第四條留言是「阿北對不起,為了政黨輪替,這次是我還是投侯康」,柯回,希望民進黨、國民黨下台的人都很高,但自己的支持者不太會跑,侯的支持者會為讓綠營下台改變投票行為。柯也強調,不要說「棄誰投誰」,應該說「棄壞投好」,要走向正面選舉,不是負面選舉,是為了誰好投給誰,而不是不要誰當選才改去投另一個人,讓台灣從兩極對抗走上多元開放。

第五條留言是「天才被侯仔念簡訊羞辱,真的是聰明」,柯回應,他當醫生都相信對方是好人,因為病人從來不會騙醫生,因此本來談合作時希望大家開誠布公,「我寧可一開始相信別人」,保持相信人性本善,這樣人生會過得比較好!

第六條留言是指「柯文哲的政客都是回收的,回收時力、國民黨、民進黨」,柯回應,為什麼不說我們向天下徵才,什麼人都用,「只問人才,不問顏色」,每一個黨都有好人壞人。

第七條留言是「阿北還先打預防針說不辭黨主席,如果沒選上總統的話笑死」,柯回應,相較藍綠兩黨,民眾黨雖年輕,但很積極培養第二梯隊,像他找黃珊珊當副市長即為一例;他認為政治人物是需要時間培養的,傳承能量下去,只是仍需要一些時間。

第八條是「阿北什麼時候要重開直播挖他家的農地」,柯表示「不是已經挖開了嗎?」還打趣反問,再挖下去就挖池塘、挖石油了。

第九條是「柯文哲不敢捐地就大概知道勝負了」,柯也透露,自己已做決定,農地持分會賣掉,雖然父親一直很期望他回新竹當醫生,但人生際遇並非自己能掌握,恐怕會辜負爸爸的期待了。

第十條留言是「柯文哲產業政見只有3條,千萬別投」,柯狐疑地反問「這個人是看哪一個電視台?」柯也補充,政見大家都會講,但政治的核心是執行力,像他6天拆忠孝橋引道,計畫書是黃大洲時代就寫好,擺20年沒有人感動;環南市場改建,從寫計畫到執行18年;北部流行音樂中心,從編預算到開工花10年,自己就是最有執行力的、最好的候選人。

柯也表示,自己離任台北市長時,與2014年寫下的政見對比,政見完成度大概97%。「我們不需要發現、解釋問題的人,我們現在需要的是解決問題」,像五缺,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每一個「缺」要對應怎麼做,一條一條去做就好了,不要包袱太多,要大刀闊斧去做。 

柯說自己蓋最成功的社宅應該是廣慈社宅,結合捷運信義線東延,當時才要蓋時被撒冥紙抗議,容積率沒有用完,結果蓋好之後不但沒有變嫌惡設施,還讓當地居民很滿意,柯強調「to see is to believe」,有成功的案例,後來蓋社宅阻力就變小;2Chill則轉述,自己最近去直播開箱廣慈社宅,網友打趣留言,「看了阿北蓋的社宅,才發現我們住的才是工寮」,一句話笑翻3人。

柯強調,自己致力要讓年輕人有希望,打造公平機會的環境,否則當年輕人覺得「努力也沒有用,這才是對台灣最大的傷害。」他說,只要為政者能想著「要留下怎樣的台灣給下一代」,很多事情該怎麼做自然都有方向。

更多新聞推薦

宣明智偽造「郭台銘公開信」挺侯康 郭辦:選後採取行動,以正視聽!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