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av 九淺一深

2024 等降息利多,等到的是開局就利多出盡?降息路徑兩預判,都不是快樂無腦多

理財周刊/ 2024.01.09 01:13
回顧 2022- 2023 美國升息週期對市場影響,除了基本利率調高,企業資金取得成本增加。而資金持續匯回美國,對受外資影響的海外市場打擊更大,台股當然不例外。如果你有印象,這兩年股市還經歷了一波股匯雙殺,外資持續賣超,就靠內資買超撐場,盤勢也走的不乾不脆,往前走三步又退兩部,還有一堆假突破假突破。不過這種悶盤終於隨著去年聯準會宣布不再升息,甚至會降息,市場才鬆了一口氣。外資開始瘋狂匯入回補台股,2023 年外資累計買超 2,755 億,就有 1,801 億(約 65%)是在 12 月買的,把台股直接推上年度新高。 美好的 12 月已經過去,那這種大漲行情會走多久,才是 2024 年的主題。既然還沒降息市場就先反應了,真正開始降息時,會是利多,還是利多出盡呢?純粹以歷史經驗來看,從暫停升息到確定降息,才是利多反應時期。真的降息後反而走跌的機率較高,是個利多出盡的走法,甚至跌幅還會把先前的漲幅都吃了。如果歷史重演了這段,那從現在暫停升息階段保持樂觀,但真正降息反而就是利多出盡的時候了。(資料來源:2024漲跌密碼! 停止升息會漲?還是降息才漲? 搞錯落差很大...)◉ 另一種可能:預防性降息 降息除了從「利多」到「利多出盡」的沙盤推演,另一種可能,就是 1995 年與 1998 年時任聯準會主席葛林斯班的「預防性降息」,並非是因為經濟已轉弱才降息,而是預防經濟碰撞為目的降息,在當時創造了穩定成長、溫和通膨與失業率下降的經濟軟著陸。其實鮑威爾 2018 年上任聯準會主席後,就在當時中美貿易戰背景提出「預防式降息」,當時鮑威爾的形容是「升息循環裡的中場休息」,也是聯準會在 10 年來首度降息。市場當時有各種解讀,但以結果論,即使貿易戰使便宜的中國貨減少、全球貿易縮減等生產活動降溫,也未引發惡性通膨。回顧「預防性降息」的歷史,以 1998 年的股市行情來說是大漲一年多,漲幅高達四成, 2019 年 S&P500 也是年漲 30%,直到 2020 年因為疫情,才加速降息到 0 利率的時代。既然是因為突發的疫情,才導致由預防性降息降到零利率。這感覺就像本來只是讓企業從高利率環境喘口氣,卻突然昏倒得送加護病房電擊搶救。既然搶救成功,當然就要收回 0 利率的猛藥重返升息,抑制高通膨。台股跟美股過去都曾經有段停滯期,就與利率脫不了關係:台股從1990到2017,將近30年都一直沒法穩定站上萬點,美股 S&P500 在 1965~1980 年這超過十五年期間,指數完全沒有漲。就算是指數型 ETF,一年投報率也就 4%5%,比通膨好一點。這幾年買進持有指數 ETF 就可以躺賺 8%10% 投報率,其實完全不是過去市場常態表現。霍華馬克思在最新的投資備忘錄便指出,即使聯準會降息,利率也不會維持在低檔,因此未來企業獲利持續衰退,資產增值速度也會變慢,投資獲利會越來越困難。而由於企業經營環境不像 0 利率時順利,就算是投資人最愛的高股息 ETF,除非是像成分股去年有沾光 AI 的題材性,或是趕上景氣循環的時間對了,就能由資本利得來彌補其他受市場衰退影響而獲利打折的部份,這就要看各檔 ETF 的選股池裡能不能有大魚了。不過在選股大同小異的情況下,真的會有哪一檔 ETF 會有突出的表現嗎?降息不會再重演無腦大多頭,更何況多頭時一樣有人在賠錢不管是哪一種降息的情況,對以買進並長期持有的投資方式都不是好消息。前者大漲後大跌的降息,可能會受市場走空影響,不利於只能作多的商品;後者預防性降息,則是對領固定收益的商品不利,高利率環境將會稀釋配息的獲利表現。要增加投資方面的獲利,只有兩條路徑,第一是繼續加碼本金,即使利率降低,就由絕對數字來彌補短缺。其次則是提升賺資本利得的能力,學習如何開槓桿(運用借貸工具、交易自帶槓桿商品)等。更新聯準會 1/3 公布最新會議紀錄:與會者認為政策利率可能已達、或是接近本輪緊縮周期的高峰。儘管如此,官員們重申,通膨明顯持續下滑之前,在一段時間內保持限制性立場是適當的,但並未透露何時降息。政策路徑仍充滿不確定性,仍須關注通膨表現。在這段停止升息到真正降息的時刻,或許就是投資人最需要把握的練功時間了。原文來自 : 《玩股網》圖片出處 :《2024 等降息利多,等到的是開局就利多出盡?降息路徑兩預判,都不是快樂無腦多》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