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報導/郭家和
熟男骨刺痛到開刀 竟是無聲殺手「攝護腺癌」骨轉移
據衛福部112年六月最新公佈的國人死因,攝護腺癌已躍升為十大癌症死亡率排名第5位,死亡人數更較前一年大幅增加8.3%1,是65歲以上國人的主要死因之一,且一旦發生轉移5年存活率恐不到4成,堪稱是「熟男無聲殺手」。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癌症中心主任葉劭德醫師表示,臺灣攝護腺癌病友初診斷時高達3-4成已有轉移,尤以骨頭轉移最常見,攝護腺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許多病友因脖頸或背痛以為只是長骨刺,檢查後發現腫瘤壓迫脊椎,進一步檢查,才知道是攝護腺癌骨轉移。
攝護腺癌一發現就轉移? 「去勢抗性」增加死亡風險
葉劭德醫師指出,攝護腺癌對於男性荷爾蒙有極強依賴性,必須透過「去勢療法」將病友的男性荷爾蒙控制在極低水平。然而,一旦攝護腺癌發生轉移,無論是轉移至淋巴結、骨頭甚至是肝臟或肺臟,通常1-3年後就可能復發且對去勢療法反應不佳,進展為「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此時即使治療效果不錯,病友仍有高度風險死於攝護腺癌,死亡率及惡性度更不理想。
「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並非只發生在年長者,現今不少年僅40左右的病友發生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葉劭德醫師表示,年輕攝護腺癌其中一項原因與遺傳有關,病友本身可能帶有遺傳性致癌基因「BRCA1」或「BRCA2」,不只較年輕就發病,轉移速度還比一般癌症更快,不可輕忽攝護腺癌對生命造成的威脅程度。
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治療新突破! 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延長存活
葉劭德醫師說明,攝護腺癌診斷是經由切片計算「格里森分數」(Gleason
score)以及初診斷時的PSA以評估惡性度與轉移風險。若確診時已經轉移的攝護腺癌,絕大多數都會進展到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
過去針對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化療是標準治療,放射線治療雖能改善局部疼痛,但對延長病友存活期並無幫助。此後則有新一代荷爾蒙治療藥物問世,可改善轉移性攝護腺癌的存活。葉劭德醫師表示,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近年最重要的治療突破,是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對帶有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的病友,相對於無基因突變的治療效果高出數倍,在三期臨床試驗中顯示平均存活優勢增加5-7個月以上,且提前於第一線使用有效存活更超過10個月,治療及延長存活效益相當明顯。去(112)年11月起也納入健保,可給付於帶有BRCA突變基因的病友。
PARP抑制劑納入健保! 攝護腺癌沒驗出基因突變如何治?
葉劭德醫師說明,PARP抑制劑的藥物機轉稱為「合成致死」(synthetic
lethality),細胞DNA需要透過重組修復基因包括BRCA1、BRCA2等以維持正常,有些病友的修復基因天生帶有突變缺損,或是細胞癌化過程中癌細胞DNA修復轉移至PARP聚合酶的修復機轉,口服PARP抑制劑就是透過抑制PARP聚合酶來阻斷異常細胞的修復機轉,達到讓癌細胞死亡的目的。
如果發生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卻沒有驗到BRCA基因突變該怎麼辦?葉劭德醫師表示,口服PARP抑制劑在有BRCA1或BRCA2突變時可以單方使用,惟臨床試驗已證明,即使沒有BRCA1或BRCA2突變,口服PARP抑制劑合併新一代荷爾蒙藥併用於不分基因型的攝護腺癌,一樣能夠延長病友存活、提升生活品質。
葉劭德醫師提醒,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的治療已有長足進步,臺灣實際臨床上就有病友接受口服PARP抑制劑治療,PSA指數明顯下降到小於1
ng/mL,且腫瘤轉移性症狀也獲得大幅緩解。呼籲攝護腺癌病友應積極接受治療,並與醫師討論是否進行基因檢測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臺灣攝護腺癌攝比歐美較惡性? 醫揭2大癌風險因子應及早篩檢
攝護腺在十大癌症死亡率排名年年上升,是否表示臺灣的攝護腺癌惡性度比歐美更高?葉劭德醫師解釋,早期攝護腺癌幾乎完全沒有症狀,男性誤以為小便順暢或沒有骨頭疼痛,就忽略了攝護腺癌風險,使得國人高達3-4成攝護腺癌確診時已經屬於轉移性或是晚期。
抽血檢測PSA是目前攝護腺癌的主要篩檢方式,建議50至55歲男性至少接受一次PSA篩檢或肛門指診,有助於及早發現攝護腺癌。若PSA指數異常,也可考慮接受攝護腺核磁共振(MRI),利用攝護腺成像報告和數據評分系統分析攝護腺癌風險,準確度較單純PSA檢測更高。
葉劭德醫師提醒,攝護腺癌與攝護腺肥大無法單純以症狀區分,當有排尿問題時仍建議及早至泌尿科就診。另外,有明確攝護腺癌家族史,比如父親本身罹患轉移性或高風險攝護腺癌,或是三等血親內三位以上(包含三位)的男性有任何風險之攝護腺癌,即屬於高度遺傳風險的家族史,建議提早於40-45歲接受第一次攝護腺檢查與PSA篩檢,才能提高及早發現攝護腺癌的機會。
參考資料:
1. 見衛生福利部:〈111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https://www.mohw.gov.tw/cp-16-748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