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炎雖是常見疾病,但若是風險因素遲遲未妥善改善經常復發,則可能造成嚴重併發症,更可能增加膽囊癌風險。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超音波室主任-楊建華醫師提醒留意,也建議日常生活如何預防膽結石、膽囊炎。
膽結石、膽囊炎可分2大類
風險族群飲食太油最常見!
為什麼會形成膽結石、膽囊炎?
楊建華主任表示膽結石、膽囊炎是膽囊最常見的疾病之一。膽囊的主要功用是儲存從肝臟分泌而來的膽汁,進食時膽汁便會從膽囊排出,幫助脂肪食物消化吸收。從路線來看,肝內管線、膽管、膽囊都有可能會出現結石問題。結石可略分為「膽固醇結石」和「膽色素結石」兩大類。
膽固醇結石:
膽固醇結石主要因飲食太過油膩引起,膽汁雜質容易和膽固醇結合成過飽和膽固醇,形成的雜質稱為「膽沙」、日久形成結石即「膽結石」,再更進一步便可能引發膽囊炎、出現疼痛。除了肥胖為膽固醇結石風險族群之一外,也包括不愛運動者、膽結石家族史、減重過快、40-50歲的中老年者、高血脂等。而女性因受荷爾蒙影響比男性更常見一些,約略2:1。孕婦因懷孕期荷爾蒙變化,因此也是高危險族群。
膽色素結石:
膽色素結石主要是因膽紅素過高、沉積所引起,當膽管反覆發炎便可能出現,也好發在溶血疾病族群、以及肝功能異常影響膽汁排放的族群身上,例如肝硬化。而禁食過久也可能讓膽汁過長時間滯留而易形成結石。
別讓膽結石、膽囊炎反覆發生,
醫:小心可能增加膽囊癌風險。
無症狀、輕症狀、誤以為胃痛:
楊建華主任指出,膽結石一般而言大都無症狀,當膽囊炎發作時,可能飯後出現上腹或右上腹疼痛,也可能出現放射狀疼痛,延伸至右肩或背部。其他症狀也包含腹脹、打嗝、噁心、食慾不佳。甚至有時痛在胃部,會誤以為是胃痛,吃了胃藥也無效。
急性症狀、致命危險:
若是急性膽囊炎,除了前述症狀外,再嚴重些也可能高燒、畏寒。進一步出現細菌感染、引起敗血症,甚至膽囊破裂引發腹膜炎,危及生命。
慢性症狀、致癌風險:
若發展成慢性膽囊炎,除了慢性疼痛、消化不良、也可能增加膽囊癌風險。楊建華主任表示,雖然膽囊癌在膽囊的疾病當中較為少見,但風險因素未改,膽結石、膽囊炎反覆發作,膽囊壁經常發炎、增厚,甚至有鈣化現象,自然也會增加癌症風險。
9成膽囊癌患者都有膽結石?!
據統計,約有7成膽絞痛患者2年內會復發,一旦有症狀患者,約有4-5成的患者會每年復發,其中約1-2%的患者可能出現急性膽囊炎、阻塞性黃疸、敗血症。而在膽囊癌的患者當中,高達9成的患者都有膽結石。這並非危言聳聽,提醒民眾務必留意。
膽結石無症狀未必要治療,
情況嚴重切除可一勞永逸。
情況較輕時:
楊建華主任表示,膽結石若未造成膽絞痛或膽囊炎、沒有出現相關症狀,一般而言不需要治療,觀察即可。但若是出現相關不適或發炎,輕微情況者可先禁食,使用消炎止痛藥及抗生素緩解疼痛。若無症狀者,0.2-0.3公分的小結石也可能利用體外震波碎石搭配利膽藥幫助排出。
情況嚴重時:
能一勞永逸的就是切除膽囊,方法除了傳統手術外,大部分會使用腹腔鏡手術,可大幅降低感染、併發症、死亡風險、住院時間等,傷口也較小。而年長者狀況不佳、多重疾病而不適合手術族群,則會考慮先使用膽囊造口引流術,將膽汁引流而出。待病情改善後,仍希望開刀將膽囊切除。
就算切除還是要注意:
膽囊切除後雖能一勞永逸,但因少了膽囊儲存膽汁功能,吃了油脂食物時,容易有腹瀉的情況。另外,膽囊切除後,總膽管及肝內膽管還是有可能發生結石,因此仍須特別小心注意,定期追蹤。
防膽結石、膽囊炎、膽囊癌,
醫教簡單10觀念有助防範!
楊建華主任表示,防範膽結石,建議日常多喝水、多蔬果、多膳食纖維、多使用健康油、多運動,少久坐、少油脂、少糖份、少重口味、少精緻食物。像是澱粉類就可以多選擇五穀飯、糙米飯、紫米飯等,盡量避免白吐司、白麵條、糕點等食物,油類則可選擇橄欖油、苦茶油等。曾有發生過膽結石、膽囊炎的族群,更務必留意勿暴飲暴食、三餐定時定量。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定期追蹤檢查,便可以防範膽結石發生或復發。
《延伸閱讀》
.胃痛吃藥沒用,原來是膽結石?醫教4點觀察,別搞混延誤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