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雄哥小唱》非統獨爭議,乃認同制度混淆

優傳媒/ 2024.01.02 02:30

70餘年來,兩岸實現了一種人類歷史上少見的合作方式:由經濟自由化到政治自由化的發展,臺灣先導實驗、大陸擴大實施。只要不脫離和平軌道,臺灣人民既然有自發的嚮往與實踐、大陸人民一定也會自主形成相同的期待與追尋,未來兩岸「人民」、自然會找到共同生活方式。(圖/取自網路)

 

作者/吳統雄(世新大學資管系前主任)

 

統獨爭議繼續成為總統候選人辯論的核心議題,也是島內的最大衝突點。

 

偏偏這是個假議題,更是個不必要的衝突。只是人性對政治的認知,不易有科學的分類,而易有情緒的混淆。

 

政治有3塊:「政治認同」、「政治制度」與「公共政策」。公共政策與日常民生關聯最密切,但在選舉中作用最小,臺美的選舉研究在40年前就已發現,若要以公共政策作為競選主軸是個「浪漫的憧憬」。選民感受主要來自候選人的「政治認同」與「政治制度」形象。尤其「政治認同」與人性的愛恨情仇結合,最容易動員。

 

兩岸特殊的認同與制度問題,在2000年前兩岸各黨的遠見與正派人士,已經提出了大約相同的解決方案,微言大義就是國民黨與共產黨合議的「九二共識」、而民進黨創黨元老的代黨綱《臺灣前途決議文》,更將此抽象概念作了具體解說。

 

《決議文》的結論句就是詮釋「政治認同」:

「從雙方在歷史上、文化上、血緣上的長遠關係出發,從地緣政治、區域穩定、經濟利益著眼,創造共生共榮、互信互利的美好前景。」

《決議文》開宗明義則是關於「政治制度」:

「憲法稱為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為現狀現實的陳述。

 

故兩岸歷史血緣文化相同,民族其實不需要認同,事實就是相同。當前必須加強合作交流,共進共榮。而制度的不同,為客觀現實,目前暫時擱置,未來兩岸人民自然會找到共同生活方式。

 

當時各方共識是:兩岸「認同相同」而「制度不同」。然而人類本性不具備科學分類的理性抉擇,而是訴諸情緒的社會相信。

 

陳水扁2000年首任宣示的「四不一沒有」,還是《決議文》路線。但他 2004年因涉貪而發生信任危機後,發現將兩岸「制度的不同,操作成認同的不同」,可以產生轉移動員的最大力量。

 

精於帝王術的蔡英文在2016年後更登峰造極,把民進黨元老逐步踢出,將《決議文》原始理念的「和中」扭轉成反中、抗中,把《決議文》中的兩岸同一民族,突變成敵國,甚至不時放出「備戰」的風向球,而選舉中「仇恨」與「恐懼」是外在形成壓力性團結的最大力量,果然「用仇恨來團結」達成效果。

 

國民黨顯然沒有用知識的方法認識與應對這個演變,深藍群眾被民進黨反向帶動,開始形成「認同的相同,混淆為制度的相同」。

 

由於蔡英文的操作是以民族歧視、省籍差異為著力點,使得深藍群眾中占高比例的外省第二、三代產生焦慮感,再衍生為對省籍的敏感與懷疑。

 

就政黨發展史,國民黨在族群包容與調適上,是相對發展最好的,但適逢國內外形勢,使黨內焦慮的一群形成內在猜疑,出現「因包容而分裂」的嫌隙。

 

臺灣的焦慮者,固然出於不忘血緣「認同」的情懷,但也因慌亂而失去了對「制度」的慎重。

 

民衆黨由臺籍柯文哲創黨,高喊「兩岸一家親」雖是舊調重彈的已知解藥,而可形成藍白共識、能比較務實促使臺灣在和平氛圍中發展。

 

當前的民進黨已經不是創始的民進黨,各派系領導多與舊國民黨中的黑金勢力有勾結,精熟如何操作兩岸仇恨、以誤導、甚至詐騙「選民結構中」意識型態取向的選民;而自己的私人利益卻與大陸暗通款曲,可說根本沒有一個真誠的理念臺獨,這是另一個待揭露分析的主題。

 

經國先生的生活統一論、小平先生的不急論、國共正派的九二共識、民進黨正派的「臺灣前途決議文」,都規畫了長期的目標。

 

70餘年來,兩岸實現了一種人類歷史上少見的合作方式:由經濟自由化到政治自由化的發展,臺灣先導實驗、大陸擴大實施。只要不脫離和平軌道,臺灣人民既然有自發的嚮往與實踐、大陸人民一定也會自主形成相同的期待與追尋,未來兩岸「人民」、自然會找到共同生活方式。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吳統雄,臺灣民調創始人。世新大學資管系創系主任,曾任教於台清交與美國喬治亞理工等,是喬治亞理工Adoption Modeling 研究團隊首席。歷任聯合報系資訊中心副主任、神通機構高階主管、日商科技公司總經理,因創辦電腦統計民意調查而獲得國家金鼎獎。他是第一代民歌手,擔任過廣電主持人,發表過唱片,是資深公共評論人。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