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民國50至70年代 大武伐木業.漁業興盛

客家電視台/宋宇娥 蔡裕昌 臺東大武 2024.01.01 13:30
臺東大武鄉戶籍人口5500多人,常住人口大概只有一半,人口外流嚴重,其實民國50到70年代,大武曾經盛極一時,因位居南迴交通要道,加上伐木業、漁業興盛,吸引不少外地人來此謀生,當時也有一票,來自六堆的客家移民來到大武,落地生根。 民國五、六十年代大武鄉有8個林場,很多伐木工人在此進進出出,非常繁榮興盛,因地緣之故,也有一票,來自六堆的客家移民在大武落腳,蕭國書當時就從高雄美濃,東移到大武開戲院。 前大武戲院負責人 蕭國書:「外地人很多,那時候經濟就是抓魚苗,海邊全部搭了一個又一個寮子,那時候人口,外地來這裡討生活的人很多,最主要就是林班,從這邊伐木到屏東縣,平常看不到人喔,電影院要放電影,喔,人喔,滿滿的人,我的戲院可以坐(容納)600人。」 娛樂事業的興盛,見證了大武盛極一時的繁華年代。 前大武戲院負責人 蕭國書:「58年就開幕、開業,那時候尚未有電,還用發電機、發電機發電,第2年台電 台電就有過來了,開始有電、有這個電影可看,那時候經濟實在很好,大武。」 一樣也是六堆客家人的陳廣進,6歲跟著父親來到大武落腳,接下父親剃頭店生意後,一做就是好幾十個寒暑過去,看盡大武的繁華起落。 剃頭店老闆 陳廣進:「生意很好,以前林班多 3、4個場,以前旅社 大武街上就3、4間,茶室3間,客人很多。」 抓起一把豆芽菜、韭菜川燙,淋上肉燥、放上肉片,這碗麵,就是讓許多大武人魂縈夢牽的好滋味,麵店第一代老闆阿英,也是屏東客家移民,靠著經營麵店養活一家大小,現在則是由小兒子和媳婦經營。 麵店二代老闆 徐德利:「我媽媽做差不多30年,很多小朋友 有沒有,從國小就開始在我們家吃,到現在出社會了,他們出去外面,偶爾回來就會想說要來這邊吃麵這樣。」 大武盛世,吸引一批又一批的客家人,東遷移民到此落腳討生活,即便繁華落盡,也被大武的土黏住、留下,成為大武多元族群的一分子。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