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地震 大樂透 邱軍

寒流來襲卻頻盜汗、熱潮紅? 合併10大症狀恐為「神經內分泌腫瘤」警訊

潮健康/peter20333u 2023.12.28 12:00


潮健康/編輯部

寒流來襲卻頻盜汗、熱潮紅?  他一檢查:身體竟藏9公分大腫瘤

寒流來襲卻頻盜汗、熱潮紅?  他一檢查:身體竟藏9公分大腫瘤

寒流來襲,但熱潮紅、盜汗狀況不減反增,合併腹瀉、咳嗽、不斷有飢餓感等症狀持續數月,竟可能是「癌症」發生的警訊?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副秘書長、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姜乃榕醫師表示,曾有一位身為資訊業一級主管的男性患者,7年前開始出現熱潮紅與睡覺冒冷汗等症狀,健康檢查以為是胰臟癌,但腫瘤指數與電腦斷層影像顯示正常,心想虛驚一場。不料該狀況卻是罕見癌症:「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前兆。

耽誤3年後,該患者的熱潮紅與盜汗症狀加劇,且出現肩背痠痛與茶色尿現象,檢查發現8-9公分大的肝臟腫瘤,曾被懷疑為肝癌,但甲種胎兒蛋白數值卻顯示正常,在警覺有異之下,前往大醫院做詳細檢查,終於確診為「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合併肝轉移」。

確診當下,該患者隨即採取積極治療,3年先後歷經多次荷爾蒙治療、4次肝栓塞和2次手術治療,在腹部留下17公分的長長傷口,依然無法阻止癌細胞復發。因此,他主動諮詢醫療團隊,於年初接受精準放射標靶治療,才成功止住神經內分泌腫瘤,期間腫瘤不僅縮小、身體不適也「有感下降」,終於重拾往日的健康生活。

20年內人數暴增13倍之多!  注意神經內分泌腫瘤十大症狀

20年內人數暴增13倍之多!  注意神經內分泌腫瘤十大症狀

姜乃榕醫師指出,神經內分泌腫瘤肇因為「神經內分泌細胞」過量分泌荷爾蒙導致的惡性腫瘤。根據衛福部最新癌登資料,台灣約有1,219個新發案例,雖然人數少,但有研究顯示近20年確診人數快速成長約13倍,遠超過同時期的肝癌成長率1.29倍、肺癌1.56倍、腸癌1.83倍與乳癌2.75倍。因此呼籲大眾,無論是常見癌症、或罕見癌症如神經內分泌腫瘤,都應該更加重視。

特別的是,神經內分泌腫瘤可能發生在「全身17處以上器官」,且隨著發病位置不同,症狀也變化多端。早期診斷困難造成拖延,統計顯示病友自發病到確診平均經過6年,且5成病友確診時已是發生腫瘤轉移,治療更複雜。

姜乃榕醫師提醒,在所有器官中,最常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原發處是「胃、胰、腸」,比例約5-6成,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便是因為罹患胰臟部位的神經內分泌腫瘤而過世。民眾若莫名出現十大症狀警訊,如熱潮紅、盜汗、低血糖飢餓感、腹瀉、反覆性胃潰瘍、發熱、咳嗽、氣喘、心悸與皮膚炎等,且症狀持續數月,應盡快就醫詳細檢查。

突破久無新藥的治療瓶頸!  神經內分泌腫瘤需要多重武器抗癌

突破久無新藥的治療瓶頸!  神經內分泌腫瘤需要多重武器抗癌

台灣神經內分泌腫瘤學會陳立宗理事長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以手術切除病灶為主,無法手術者可依疾病嚴重程度、腫瘤位置與是否轉移,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包括化學治療、荷爾蒙治療、標靶治療與精準放射標靶治療等。

陳立宗理事長說明,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藥物治療已多年無顯著進展,病友經傳統標靶治療失效後,只能反覆接受化療與荷爾蒙治療,不僅改善效果有限,病友也因需長期往返醫院,飽受舟車勞頓之苦,生活品質深受影響。不過,隨著醫藥進步,目前也有精準放射標靶治療的選擇,可以幫助縮小胃、腸、胰的神經內分泌腫瘤,為病友帶來新希望。

「核醫精準治療」二合一特性  精準滅殺神經內分泌腫瘤細胞

「核醫精準治療」二合一特性  精準滅殺神經內分泌腫瘤細胞

「核醫精準治療」又稱為「核醫診療合一」,是新一代的精準放射標靶治療。中華民國核醫學學會理事長、臺北榮民總醫院核醫部核子醫學科王昱豐表示,核醫精準治療具有「診斷」與「治療」二合一的特性:

「診斷」是指將標靶與放射線同位素結合的複合藥物,注射進入人體後,搭配核醫攝影掃描就能精確定位出癌症病灶,幫助臨床醫師做出正確的癌症分期與擬定個人最佳的治療計畫。「治療」則是將此藥物的放射線同位素導入腫瘤組織,精準殺滅腫瘤細胞。

相較於傳統的治療方式,新一代核醫精準治療所結合的放射性同位素可以同時放射出影像掃描所需的伽瑪射線以及消除腫瘤細胞的粒子(阿法或貝他粒子),因而達到在診斷的同時能精準的治療、治療的同時又可以清楚地看到藥物的分布。提供涵蓋診斷、治療規劃、腫瘤消滅以及後續追蹤等多面向的臨床運用。

王昱豐理事長指出,近年核醫精準診療已陸續被運用於多種癌症的診斷,像是治療前腫瘤位置的偵測、區別良性或惡性腫瘤、診斷腫瘤是否復發與遠處轉移的可能性;在癌症治療的運用則包括神經內分泌腫瘤、攝護腺癌、肝癌、淋巴瘤、甲狀腺癌與癌症骨轉移。

以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為例,過去治療後維持疾病不惡化通常僅能2-3年,但目前病友經荷爾蒙治療無效後接續核醫精準治療,有機會維持更久的疾病穩定期,整體存活期也有機會超過4年。

病團盼各界重視神經內分泌腫瘤  提供更多治療武器助延命

台灣神經內分泌腫瘤病友關懷協會林芝聖理事長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發生率低,屬於罕見疾病的一種,早期症狀樣態多且不易診斷,容易被輕忽,希望本次透過活動,可以讓更多人認識神經內分泌腫瘤,對疾病徵兆提高警覺,以早期發現與治療。

一旦確診神經內分泌腫瘤,應盡快聯繫協會以幫助瞭解疾病,進而一同陪伴對抗疾病。本身為神經內分泌腫瘤病友、台灣神經內分泌腫瘤病友關懷協會周芳庭秘書長表示,大部分神經內分泌腫瘤病友發病正值中年,若能及早有效治療,讓疾病獲得控制,對病友不只是一個重拾健康的機會,也是幫助家庭的經濟支柱、回饋國家社會的重要生產力。

但是,神經內分泌腫瘤新藥研發進展慢,許多病友上網搜尋到新藥資訊後會主動諮詢醫師,卻發現相較於其他先進國家,台灣引進與健保給付速度慢。病友久等不到更有效治療會讓疾病持續惡化,期待政府基於守護全民健康,大癌小癌都能一樣得到重視,給予更多且較新的治療選擇,減少病患的身心負擔。











潮健康專屬讀者社群邀約:不想錯過重要醫療健康資訊,現在馬上點擊加入潮健康LINE專屬讀者社群







延伸閱讀:
「脊椎側彎」會變矮嗎? 矯正完能否回歸正常? 醫曝「不開刀」2大治療

痠痛貼布不是貼越多越有效? 醫示警:貼2片以上當心「這些副作用」出現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