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服務20231227 09:51:00)2023全球升溫1.4°C,是目前為止最熱一年,永續行動更顯急迫,有鑑於此,台灣大哥大今(26)日在臺北文創大樓舉辦第五屆《2023年台灣大永續論壇》,以「低碳變革 x 綠電轉型,循環驅動淨零新世界」為題,邀產官界重量級專家與談。行政院發言人林子倫、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署長呂正華致詞分享政府淨零,臺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主講碳權交易、自然碳匯等趨勢;台灣大技術長郭宇泰、個人用戶事業商務長林東閔,及台達電子永續發展部經理許惠卿,分享從產業發揮永續影響力。台灣大首創「認證二手機專案」,提供台灣大專業認證的二手機,搭配專案銷售,延長手機使用週期,預計明年第一季推出。台灣大減碳行動擴及共享移動市場,自建MyCharge平台,在全國建置電動車充電樁設施,鼓勵民眾選擇純電車。論壇同步邀請協辦單位KPMG董事總經理黃正忠與執行副總林泉興,吸引約250位ICT產業綠領人才、供應商與學生聆聽,共同探討實現2050年淨零解方。
行政院發言人林子倫表示,國發會已提出「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藍圖」,每年預計投入1,000億元,今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也將突破10%;經濟部更持續布建綠電,2030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將成長為2022年的3.5倍。政府除了完善淨零相關法規、制度,也鼓勵企業導入創新節能減碳,在淨零轉型上,沒有人是局外人。
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署長呂正華表示,今天活動名稱是「台灣大」永續論壇,其實也是台灣「大永續」論壇。許多企業要取得ISO 14064溫室氣體排放查證,需透過數位工具加速碳盤查,數位發展部主要為政府、企業數位賦能,提供數位工具,未來將針對淨零轉型的數位技術,投入更多研發。
台灣大總經理林之晨表示,2023年全球升溫達到1.4°C,成為1,400萬年來紀錄最熱一年,COP28因此首度將「減少化石燃料」放入決議文,為扭轉氣候危機,帶來一絲希望。在全球暖化敲響警鐘之際,台灣大舉辦永續論壇,產官專家共同討論出低碳變革、綠電轉型等淨零解方。除了透過論壇匯聚淨零方向,台灣大分享自身減碳營運作法,合併台灣之星,關閉一套3G網路,整併重複的4G基地台,再減少一套完整5G網路建置,預計每年可省電1到2億度。另外,號召利害關係人,將減碳擴及範疇三,輔導供應鏈制定SBT減碳路徑,攜手千萬用戶響應循環經濟,預計明年第一季推出的「認證二手機專案」,延長手機使用週期,減少電子廢棄物,透過台灣大專業認證,提高社會大眾購買二手機的意願。
總經理林之晨進一步表示,本次永續論壇亦探討「碳匯」在碳權市場商品化,以及「碳匯方法學」等議題,台灣大看見「自然碳匯」是加速淨零重要策略之一,目前內部正在評估與研究中,盼透過論壇,彼此交流,幫助藍碳復育,提升「自然碳匯」能力。
台灣大個人用戶事業商務長林東閔以「Telco+Tech 從消費者端建構節能永續新生活」為題,攜手消費者,擴大永續影響力。根據統計,2022年全球手機銷量達11.65億支,其中手機回收率低於15%,由於手機成分包含多種貴金屬,因此,廢棄手機造成碳排量高。根據台灣大內部統計,2023年舊機回收數量達40,059支,為2022年的四倍,台灣大觀察,回收手機中iPhone為最大宗,占比近8成,果粉換機頻率高,使用週期約2年,造成許多二手手機流入市場。為提升手機循環再利用比例,台灣大落實循環經濟,同時減輕消費者購機負擔,預計明年第一季在網路門市推出「認證二手機專案」,以綁約專案型式,首批銷售iPhone 12到14系列機款,並附上專業認證包裝及全新配件,首創12個月台灣大保固,號召用戶響應循環經濟,延續手機使用週期。
商務長林東閔更進一步表示,台灣大將發展「Taiwan Mobility」策略,減碳行動擴及共享移動市場,台灣大繼去年投資USPACE,提供車位共享、UDRIVE電車共享,結合特斯拉超級充電站與Ucharging服務,解決車位閒置問題,提升消費者開電車意願外,亦自建MyCharge平台,於全國建置電動車充電樁設施,提供充電服務,鼓勵用戶選擇環保的純電車。
台灣大技術長郭宇泰以「台灣大的淨零策略」為題,進行演說。台灣大運用AI大數據分析耗能設備,引進多樣化節電方案,使基地台、雲端機房等更節能減碳,自2016年至2022年減碳達42,133公噸,減碳效益等於近110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年吸碳量。台灣大布局綠電,初期以太陽光電為主,中期轉向風電,並與富邦金控共同贊助中研院「淨零科技研發產研合作」計畫,探索地熱能、海洋能及去碳燃氫技術,其中,去碳燃氫技術成功出現突破,讓天然氣發電轉型為真正的零碳電力,並帶來高經濟價值的固態碳收入,兼顧永續與經濟效益。
臺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演講表示,台灣排碳有價時代來臨,碳交所12月22日啟動國際碳權交易,首批掛牌碳權來自亞洲、非洲與南美洲等7國,皆為具公信力之國際認證機構所核發的高品質碳權,初期限國內法人購買。目前碳權交易在國際上相當熱門,亞洲碳交易所快比證券交易所多了,在國際大廠如Apple對供應鏈有嚴格排碳要求下,企業努力減碳,並透過購買碳權方式,實現淨零排放最後一哩路,不僅可達成供應鏈碳中和目標,更可為全球減碳做出實質貢獻。國內碳權交易部分,碳交所將依據環境部相關子法訂立國內碳權交易規則並建置交易平台。碳交所自成立以來,亦致力提供碳諮詢及教育訓練服務,期待培育國內更多淨零永續專業人才,緩解企業碳焦慮。
KPMG黃正忠董事總經理以「全球淨零政策與法規下台灣產業的挑戰與機會」為題分享,作為全球供應鏈一環的台灣,隨著供應鏈的要求與政策法規的推動,控制升溫在1.5°C下的產業轉型已刻不容緩。台灣去年提出2050淨零轉型路徑,預估每年投入新台幣1,000億元發展淨零,預期將帶動龐大商機,企業不進行低碳轉型,淨零目標難以達成、在資本市場也不易籌資。台灣發布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中,「氫能」、「地熱發電」、「自然碳匯」等,皆為達成淨零轉型重要關鍵戰略之一,企業如何抓住低碳轉型新契機,並轉化成自身碳市場競爭力,是即將面臨的挑戰。
KPMG董事總經理黃正忠在綜合座談中分享「自然碳匯」趨勢,他提到自然碳匯分為「綠碳」、「黃碳」與「藍碳」,「綠碳」像是森林吸碳、「黃碳」是土壤吸碳,「藍碳」則是海洋吸碳。由於土地越來越少,加上氣候變遷導致森林火災,讓綠碳與黃碳開發較有限制。海洋則佔地球表面約72%,尤其在沿海濕地,有固碳效果相當好的紅樹林,此外,台灣四面環海,因此,台灣具有龐大的藍碳發展潛力。
台達企業永續發展部經理許惠卿演講時表示,台達自2017年全球導入內部碳定價,將碳排放的外部成本內部化,更於2021全球導入內部碳費機制,推動支持邁向淨零的減碳策略,包括推動節能方案、導入再生電力、推動綠建築與投資低碳創新等;自2017年通過科學減碳目標(SBT)以來,持續落實自主節能減碳,並於2021年宣布全球營運據點將在2030年達到100%使用再生電力,2022年再生電力使用比例已達63%,且範疇1+2碳排放下降13.5%,以實際行動邁向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