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健康/編輯部
下背疼痛恐使腰椎提早老化? 醫揭三階段治療解決疼痛困擾
年輕族群別以為下背疼痛只是小問題!若無積極治療恐使腰椎「提早老化」,甚至引起椎間盤狹窄的風險。奇美醫院一般醫學外科主任暨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洪翊傑醫師表示,此前曾收治一名20歲年輕女性,2年前開始出現右側下背疼痛症狀,就近於復健科診所接受藥物及復健治療,但疼痛狀況仍未見好轉。
直至近期,該女性患者工作時常腰痛到無法伸直,晚上更是痛到夜不成眠。於就醫後影像學檢查顯示其腰椎輕微退化,合併腰椎第五節及薦椎第一節之椎間盤狹窄。後續經洪翊傑醫師診察發現,患者的右側下背部疼痛成因,來自於「腰椎小關節面症候群」,主因為腰椎長期的過度使用引發累積性微小創傷、脊椎拉傷、姿勢不良進而導致腰椎小關節磨損。
洪翊傑醫師建議,有上述問題之患者,應及早就醫並藉由「三階段」方式解決疼痛困擾:
.第一階段:神經阻斷術。醫學檢查發現,該患者疼痛部位除了右側「腰薦椎」之外,尚有右側臀部,疑似為梨狀肌症候群;醫師隨即先採取「神經阻斷術」以確認疼痛源頭。
.第二階段:高頻熱凝手術。確認疼痛的成因後,建議以高頻熱凝手術改善背部疼痛問題,並針對右側腰薦椎退化,改善其神經痛症狀。該患者術後一個月再次回診時,右下背疼痛已大幅度明顯改善,但右側臀部疼痛仍存在且延伸至雙側臀部,疑似雙側之梨狀肌症候群。
.第三階段:運動處方。由神經痛治療團隊,依據洪翊傑醫師開立之運動處方,運用運動護理概念進行衛教指導,除幫助患者了解自身臀部疼痛症狀的可能成因,並教導居家自我筋膜放鬆法及梨狀肌伸展法放鬆肌肉,練習後疼痛症狀明顯獲得改善。後續門診回診,又進一步指導患者加強背部與核心肌群,以避免背部疼痛復發。
高達80%國人曾有下背痛經驗 未及時治療恐增加骨鬆風險
洪翊傑醫師指出,根據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統計,高達8成國人在一生中至少會遭遇一次下背痛;全民健保資料庫2022年統計也顯示,以背部症狀為主訴的病人佔門診就診原因排名第十位。
大部分民眾常常輕忽背痛的嚴重性與影響,因多數人的急性背痛(長期姿勢不良、搬運重物等)會隨著時間自行緩解,但仍有近10-20%的病人在發病2個月後會時常復發,若持續超過3個月以上,就可能演變為影響生活品質的慢性背痛,如骨關節炎、脊椎退化、骨質疏鬆症、椎間盤突出等等。
目前各國醫學研究統計指出,慢性背痛的盛行率約在3.9-20.3%之間,盛行率在30歲至60歲間逐漸增長,且以女性居多。洪翊傑醫師說明,為改善慢性背痛病人困擾,奇美醫院神經外科與護理部共同合作,於今年六月成立「整合式神經痛治療團隊」,藉由整合神經痛治療三階段及運動處方三部曲找到病灶,為病人提供適切的治療。
背痛好不了該如何快速痊癒? 慢性背痛的常見疼痛治療策略
洪翊傑醫師指出,治療慢性背痛常見數種疼痛治療策略,包括:藥物(止痛藥、肌肉鬆弛劑等)、復健治療(熱療、電療、針灸等)、介入性疼痛治療(超音波導引注射、神經阻斷術、高頻熱凝手術等)以及脊椎外科手術(減壓固定手術等)。
整合式神經痛治療團隊將介入性疼痛治療,結合術前、術後的護理衛教指導,幫助病人提升對自身疼痛問題的正確認知,有效緩解肌肉疼痛,並發展一套簡單有效的運動處方,在診間指導簡單有效之運動衛教,包含自我筋膜放鬆法、梨狀肌伸展法以及背部肌群與核心肌群加強三部曲,可隨時在家中練習,進而避免疼痛復發。
洪翊傑醫師表示,臨床上發現脊椎退化所產生的疼痛常見病人會合併多個部位和成因。絕非單一種治療手法、科別及專長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呼籲患者應積極與專科醫師及其團隊配合,藉著合併數種疼痛治療策略,輔以運動,便
能有機會獲得一定程度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