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nba 天氣 mlb

權責對等到社會共好:重新理解禮義廉恥教育價值/陳國祚

台灣好報/ 2023.12.25 20:05

陳國祚(光明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國教盟副理事長)

近來,伴隨北一女老師對課綱的批評,許多人熱烈討論是否應該重新在校園懸掛『禮義廉恥』的匾額。反對者聲稱這是『威權復辟』(或『黨國復辟』)。試問,若你的敵人提倡『關愛家人』,難道你就應該反對『關愛家人』嗎?同樣地,對於是否應該在校園中推行『禮義廉恥』,應該視這些主張是否符合中小學教育目標,而不是僅僅只是取決於蔣中正是否支持。本文試著探討禮、義、廉、恥在現代的意義,以及它們對中小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例如,當我們提到『禮』時,直覺聯想到的可能是較具儀式性的「禮貌」、「禮節」。然而,『禮』並不僅是這些儀式性的「禮貌」和「禮節」。實際上,在宗教演變的過程中,任何宗教都可能逐漸教條化或儀式化,失去核心的精神。舉例而言,在1400多年前,當有人指控夏甲沒有按照阿拉的規定戴面紗,要求懲處夏甲。穆罕默德在請示阿拉後回答說:「阿拉是仁慈的」,『戴面紗』代表尊貴,女人不需要因為她不想要尊貴而受罰。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戴面紗』在一些伊斯蘭國家變成穆斯林女性必須遵守的教條,若不遵守的話將受到懲罰,『戴面紗』原本象徵「尊貴」的含義反而被忽略與遺忘。同樣地,在中國古代,『禮』的原始意涵是「儀式」、「態度」、「義務」和「關愛」的綜合體,不僅包括了「儀式」和「態度」,還代表著相互之間的責任、義務和關愛。如果我們能重新理解『禮』的本義,重拾「盡義務而不求回報」的精神,或許能解決眾多當前面臨的問題。

管理學中有一個重要原則是「權責對等下的組織及制度才能穩定運作」。然而,自2004年人權教育法與性別平等教育法通過以來,權利成為人權教育和性平教育的主軸;近20年來,中小學教育中將學習重點放在權利上,卻往往忽略了對責任的教育。結果,社會出現了只強調權利、卻忽略責任,權責不對等的情況,這導致了許多影響社會永續、穩定的問題,如少子化、不婚、不生等。當男女雙方全心全意關注各自的權利時,如何還有時間和精力去為對方付出呢?沒有捨棄自己權利的付出,如何會願意進入強調責任、專一對象的婚姻?又怎麼會有愛的結晶?愛是無私的奉獻,是站在「給予」的角度和立場;而考慮自己的權利時,是在思考自己想要「得到」什麼,剛好站在「給予」的對立面。這兩種角度和立場基本上是相衝突的。現今社會還存在許多其他方面的權責不對等問題,而講求禮的社會或許能解決其中的許多問題。

道德的最基本原則是「待人如己」,與『禮』的各個層面相互呼應。而『義』與「公正社會」及「積極實踐公正的作為」的「道德的重要內涵」相互呼應。而『廉』與『恥』同樣具有現代意義,與品德教育密不可分,這裡就不一一細述。『禮義廉恥』是重要的品德內涵,不應因蔣中正提倡而遭到反對。在校園中懸掛匾額可以有提醒的作用、可以激勵鼓舞、可以提振及保持積極的心態、可以美化建築、可以使學校裏更莊嚴肅穆,這就是所謂的「境教」;對於品德的培養及學習態度等等,都會很有幫助。品德教育的推動是一項龐大的工程,需要更多文字與具體實例才能完整論述,更需要社會整體從各個方面共同努力,才能達到最佳效果,為社會注入強大的動力,使善良和美好相乘,自發地朝著更美好的方向發展。「禮義廉恥」的推動與落實,正好呼應108課綱所強調的「自發、互動、共好」的理念,我們不應排斥這些對道德教育有良好效果的做法,反而應該好好思考如何給下一代更優質的教育。(照片翻攝維基百科)

新聞圖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