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中風後不失能更要積極治療!防肢體痙攣成關鍵!

今健康/今健康 2023.12.22 14:12

臺灣每年至少新增三萬名中風患者,是造成我國成人殘障的主因之一,不僅造成病患與照護者沉重的負擔,也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據統計,有將近半數的患者,可能在中風後發生肢體痙攣,讓關節漸漸攣縮僵硬,大幅增加失能風險。因此為避免失能,務必積極介入治療肢體痙攣,透過復健及藥物治療雙管齊下,讓生活及早重回正軌!

別忽略腦中風後的抗戰!認識失能主因-肢體痙攣

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謝孟倉醫師解釋,由於肢體動作是由腦細胞所控制,一旦腦細胞受損或壞死,就可能無法有效控制肌肉,進而出現痙攣現象。此外,中風後若沒有積極復健與治療,長時間處於未活動狀態,也會讓相關肌肉組織、關節等僵化,產生肢體痙攣。

中風後發生肢體痙攣的比例相當高,有將近4成甚至超過一半的病患,可能在中風後的一週或數月後發生。

肢體痙攣造成生活行動受限,侵蝕生活品質

常見的肢體痙攣表現包含拳頭緊握、手肘彎曲、手腕內彎、肩膀內收以及足部內翻、腳趾屈曲等。一旦出現這些症狀,就可能造成生活、行動受限。謝孟倉醫師說,病患連吃飯拿筷子湯匙、穿衣服、沐浴等,都會變得困難,甚至因為關節長期彎曲,也會讓病患抱怨有痠痛問題;天氣變冷、早上睡醒時,也容易有疼痛感,影響睡眠、情緒,生活品質愈來愈差。

復健+藥物   雙管齊下成肢體痙攣新解方

別以為中風後疼痛、肢體硬梆梆是正常的現象,若沒有積極介入處理肢體痙攣,可能衍生後續關節變形,釀成失能風險。謝孟倉醫師指出,治療中風除了預防再次中風,還要預防失能,讓生活品質更好。希望在早期開始出現輕微痙攣症狀時,就開始積極以復健或藥物治療避免後續進展成失能。

因此建議在中風發生當天,即開始復健治療。包括被動關節運動,讓治療師或照護者,幫助病患的四肢伸展。如果真的不舒服或是太緊繃,也能先藉由熱敷放鬆再開始。

除了積極復健治療,還可以配合藥物治療,像是肌肉鬆弛劑,不過因為是全身性藥物,無法作用特定肌肉,容易有全身無力、嗜睡等副作用。據目前臺灣治療指引建議,使用肉毒桿菌素注射治療放鬆肌肉,讓肢體及早恢復較為軟Q狀態,能讓復健效果更加倍。呼籲患者若有疑似肢體痙攣的症狀要提高警覺,以藥物與非藥物治療並行,恢復肢體功能。

古稀之年的爺爺中風後還更壯?!及早接受完善治療是關鍵

謝孟倉醫師分享,一位70多歲的爺爺中風後,慢慢瞭解培養運動習慣的重要性,積極配合醫囑復健治療。因此在初期出現肌肉關節緊繃時,就開始施打肉毒桿菌素。積極治療後,他的肢體活動快速恢復,可以認真配合復健,還能規律到健身房運動。讓醫師訝異的是「爺爺在規律回診時,竟然發現他的手臂練得比我還粗!」不只是肢體痙攣的問題解決,以前抱怨的痠痛、緊繃,也在積極治療、積極運動下,慢慢恢復甚至比以前更健壯,同時心肺功能也改善很多。

中風後「減緩失能」風險!積極面對肢體痙攣

中風後減緩失能的風險,積極面對肢體痙攣,儘早接受完善的治療計畫,有機會恢復自理能力,減少照護者負擔,也減少個人、社會的經濟負擔。若想瞭解更多中風後的照護資訊可以搜尋「台灣腦中風學會」參考「腦中風中長期照護衛教手冊」,讓生活重回軌道。

《延伸閱讀》

.心跳怦怦亂跳沒感覺?心房顫動中風機率恐飆升5倍!

.十大死因4個和高血脂有關!定期檢查是關鍵,控血脂掌握「1不3要」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