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芳妃/嘉市 報導】「睡眠」是富人的幸福,窮人的財富,但隨著社會腳步加速,當代科技文明進步,無法一夜好眠的人越來越多,連退休在家的高齡族群,也經常有睡眠障礙,睡得不好會影響作息、情緒及身心,對健康也有很大的危害。為了讓長輩能擁有好的睡眠,臺中榮總嘉義分院精神部主任司徒彗真於嘉義市經國巷弄長照C據點,舉辦「遠離壓力好入眠」睡眠衛教講座,希望能讓長輩「高枕無憂」。
嘉榮精神部司徒司徒彗真主任表示,我國約有28%的人有過失眠的經驗,不論是小於2週的「暫時性失眠」、反覆發生的「間歇性失眠」,或持續1個月至半年以上的「長期性失眠」,都讓人非常困擾。而解決失眠要先找出原因,憂慮煩惱、生活壓力、作息不定、氣候、睡眠環境等外在刺激,都是影響生理時鐘及睡眠驅力的原因,此時建議格外注意「睡眠衛生」,白天要適當活動,若覺得疲憊可小睡片刻,午餐後避免刺激或提神的食物飲料,晚餐不要吃太多,晚餐後避免抽菸喝酒,睡前避免洗澡、運動,可以塑造放鬆的氛圍及時間,結束一天煩惱再去躺床,達到助眠效果。此外,臥室時鐘可選擇靜音功能,位置也不要太突顯,睡衣質地勿太硬或太暖,床也應該要有足夠的身體支撐性。
▲「睡眠」是富人的幸福,窮人的財富,長者們都注意聆聽。司徒主任指出,失眠患者中有一半以上,是因焦慮及憂鬱等精神疾病導致,還有受到呼吸疾病、停經期、慢性疼痛或藥物影響;像這樣疾病導致的失眠,或長期失眠患者,以站在希望患者可以休息的立場,短期服用安眠藥是臨床上普遍的治療方式,醫師會評估失眠情況給予適應的劑量,佐以正確的服用方式,不用過於擔心藥物成癮或副作用。司徒主任提醒長輩們,安眠藥要在睡前才吃,吃完藥就躺上床,不要再做其他事情;如果服藥後3、4天仍持續睡不著,建議立即回診由醫師評估調整,不要擅自增減藥物劑量,或併其他藥物服用,以免對身體及藥效產生負面影響。
此外,很多睡不著的人常把失眠的後果想得太嚴重而感到壓力,或過度想控制睡眠反而睡不著,臨床會利用認知治療、放鬆訓練、刺激控制法等「認知行為治療」改善睡眠障礙,司徒主任建議可藉由看診或諮詢心理師,改變造成影響睡眠的想法,幫助降低焦慮及壓力;難以放鬆的人在入睡前,也可運用「腹式呼吸法」、「漸進式肌肉放鬆法」降低交感神經活性幫助入眠;除了睡覺時間,平時不要躺在床上,讓身體習慣躺床就是要睡覺,但如果躺床10分鐘仍沒有睡意,可起身做一些安靜的活動,或進行放鬆運動,直到有睡意再回到床上休息,養成良好的睡眠驅力。
嘉榮精神部主任司徒彗真主任表示,睡眠佔據我們生命將近1/3的時間,可以幫助人體消除疲勞、自我修復、提升免疫力,也有助記憶形成,對健康舉足輕重;成人一般約需7至8小時、幼童約需10小時以上睡眠,但實際睡眠時間長短需求因人而異,無須硬性規定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負擔;通常若作息能符合晝夜節律(生理時鐘),也能順應睡眠驅力的訊號,身體感到疲倦就躺床睡覺,且睡醒後個人主觀感到滿意、有消除疲勞的感覺,就可視為正常睡眠。但若經常覺得難以入眠、起床後也感到疲勞,且已對生活造成困擾,那可能就有失眠問題或睡眠障礙,建議盡速至身心科,由專業醫師協助找出原因,以合適的治療方式幫助失眠患者,以維持身心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