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av 九淺一深

面試千百次還是找不到工作?職涯專家列「必勝面試術」3點秒錄取

優活健康資訊網/Uho編輯部 2023.12.18 10:00


應徵工作時大都需要經過「面試」的考驗,不過面試可不是表達「自己想講的」,而是要表達「自己是個能做什麼的人」。經過4次轉職與經營副業、年薪衝破5000萬日幣,日本個人職涯規劃專家moto於《個人無限公司》一書中,分享生涯價值最大化的生存法,幫助讀者跳進高薪產業、晉升高薪職位。以下為原書摘文:



我自己在轉職的過程中有許多接受面試的經驗,而在工作上,也有許多面試求職學生或轉職者的機會。在過去曾經任職的瑞可利或樂天,就曾在擔任業務的同時,面試求職學生或轉職者。即便有招聘職位的差異,但就大方向來看,面試技巧仍有3個共同點。

自己接受面試的時候也一樣,大多都會被問到這些重點,所以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雖說檢視重點的角度會依招聘職位或聘僱條件而有不同,在這裡要介紹的是多數面試「不可欠缺」的重點)。



傳達「自己是個能做什麼的人」

首先,第一個重點就是「這個人是個能做什麼的人?」面試官和面試者最容易產生誤會的地方就在這裡。在履歷表撰寫方法的部分也曾經提過,「我的營業額目標達到120%。在季度的公司會議上獲得MVP,並且也在1年之間獲得社長獎!」這種公司內部的實績,不應該當成賣點,「自己曾經做過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每月拿到30張訂單,因而受到表揚」即便有這樣的實績,若是背後有公司招牌、商品優勢,或是公司內部獨特的專業知識相挺,任誰都能辦到,因此,這樣的成果也可能並非完全單靠個人實力。

值得傳達的不是結果,而是「曾經做過什麼?」的部分。只要能夠傳達出下列的內容,自然就能構成強而有力的自我推銷。

「就我個人來說,我在1年內持續達成每月30件的業務洽談目標。我把每天的電訪數量設定成別人的5倍,並仔細調查客戶方便接電話的時間、電話對象的詳細資料。電話中主要討論的是問題,同時致力於維持彼此的感情,完全不提及商品的事情。因而實現了每月30件以上的業務洽談。另外,我也和團隊共享這種方法,使整個團隊的業務洽談成交率比前年高出15%。」

像這樣具體地說明過程,就能讓人看出「進入公司之後,採取了什麼樣的行動?」面試官自然就能更容易想像你進入公司後的狀況。面試的時候,有一個原則,那就是配合結果或實績,傳達「面對目標,自己採取了什麼樣的動作?」比起計畫的規模大小和結果的厲害程度,自己所做的動作「深淺」才是需要傳達的重點。

進一步來說,不光是公司賦予自己的目標,如果談話內容能夠立足於「公司的目標、願景」,就能獲得更高的評價。定睛看準公司的「上游部分(公司整體的目標)」,同時執行自己被賦予的「下游部分(手邊的任務)」,除了自己的成果之外,還能為公司的成果帶來績效或採取行動的人,就能獲得相當高的評價。

從公司的上游部分掌握事物的能力,不是短時間就能學習到的能力,所以只能在日常工作中,注意視野的高度,致力於工作。除了達成個人目標之外,只要能夠先評估「組織目標」,或是「達成目標後可看到的組織格局」,再採取行動,不論在哪間公司,應該都能提高面試上的評價。



證明重現性的高度

第二個重點是,能否傳達「重現性」。面試官了解「你是個能做什麼事的人」之後,接下來就會專注在「這個人進入公司之後,是否能夠以相同的方式發揮實力?」即便是在商品、組織型態、價格和利益關係人(Stakeholder)不同的環境裡,面試官仍然會想了解「這個人是否能在公司內,發揮出和前公司相同的實力?」,也就是說是否具有「重現性」。

我認為重現性的有無,對「個人市場價值」的影響很大。除了「在實現成果的過程中,思考過什麼,做過什麼?」之外,「是否能夠把實現那個成果的經驗所得,轉化成自己的能量?」對自己的市場價值有著極大的助益。個人的價值就在於那些知識和經驗。

「如果再做一次相同的工作,你會怎麼做?」被這麼詢問時,「採取與前次相同的做法,做出與前次相同成果的人」,和「運用過去的經驗,更有效率地做出更高成果的人」,所得到的評價有極大的不同。當然,後者的評價肯定比較高。

面試時,企業最重視的是,「這個人是否能在我們公司裡發揮出相同的實力?」所以必須確實傳達「能夠把過去的職涯經驗,活用於貴公司」的重現性。「自己進入公司之後,能夠秉持重現性,充分發揮實力」在想辦法確實傳達這個訊息的時候,必須「具體」想像自己在新公司裡「從事工作的情況」。

應該收集新公司的真實資訊,「具體」想像自己上班之後,每天會做些什麼事情。如此便可以找到「啊!自己在當前業務中所獲得的能力,似乎能夠運用在這個部分」的共同點。就可以在面試的時候訴諸這項個共同點,把它當成自己進公司時的「貢獻點」。

另外,也必須掌握對方的需求。企業的需求可以透過轉職網站或企業網站上的資訊來加以掌握,除此之外,也可以向轉職仲介或企業的人事部門職員詢問,「這次的招聘緣由是什麼?」
希望這次聘僱的人能夠解決什麼樣的問題?打算賦予什麼樣的任務?公司打算往哪個方向走?透過這些問題,就可以了解對方希望在聘僱者身上看到的「重現性」。

回顧現在的工作,看看自己是否符合企業的需求,如果符合,那就以其為依據,從過去的職涯開始傳達即可。不光是要把「成功體驗」化成能量,工作失敗或後悔等「反思和內省」,也要深深刻劃在自己的經驗裡。

成功體驗的背後,一定會有失敗經驗,從失敗中學習到的事情,也能成為自己的價值。在未來轉職的企業裡,可能再次犯下相同錯誤時,就能有警醒作用,「那個做法不對,這麼做比較容易成功」,應該會對自己有所助益。

面試的時候,如果可以連同重現性一起,證明、說明「聘僱自己的好處」,「被視為必要人才」的可能性就能提高。



資訊的解讀方法和傳送信息的方法

最後的重點是,「資訊的解讀方法」和「傳送信息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看到許多電視上播放的資訊。而電視台會以預定決定好的優先順序播放那些新聞。

例如,即便那則新聞對自己並不重要,卻仍會在不知不覺間,把那則新聞視為「重要新聞」,最後才發現自己捕捉到的只不過是資訊的表面而已。對於單純接收的資訊,自己的思考並沒有介入其中。

資訊的優先順序本來就取決於自己。主動接收資訊,比較能對其資訊持有個人意見並加以思考,就能做出更多元化的判斷。重要的不是被動的接收電視或網路新聞的資訊,而是判斷該資訊對自己是否重要,同時讓自己的思想投入其中。

這個部分要靠平日的積累養成,面試之前的「臨陣磨槍」是不管用的。所以,這個部分會呈現出面試者的「最原始部分」。

擔任面試官的時候,比起接收的「量」,我會看面試者「如何思考接收到的資訊?」、「對那則新聞有什麼樣的意見?」藉此觀察那個人的想法。在商業經營上,資訊的解讀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資訊敏感度較高的人、擁有個人意見的人,就能獲得好評。

另外,除了資訊的解讀方法外,傳送信息的方式也很重要。越是擁有個人意見的人,透過SNS(臉書、推特等社群網路服務)傳送信息的傾向越是強烈。

即便是從不傳送信息的人,仍可單憑新聞評論的信息傳送,改變意識。透過SNS的反應,就可以得知社會如何評價自己的意見,就能了解什麼樣的意見,對社會才是具有價值的。如此,就能了解自己解讀資訊的精確度以及擅長領域。

日常的SNS和新聞的解讀方法,也可以鍛鍊對工作的資訊敏感度,同時讓自己擁有個人意見,請嘗試看看。並不是「跟隨數越多就越好」,「資訊的解讀方法」和「傳送信息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如果對方沒開口問,就不要多嘴地說:「我的網路社群跟隨數有1000個人!」

(本文摘自/個人無限公司:轉職和副業的相乘x生涯價值最大化生存法/方舟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