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颱風 象鼻族 銀杏颱風

疫情互動減少後遺症!語言、情緒遲緩兒比例明顯提升

Heho健康網/王芊淩 2023.12.16 23:30

疫情後看似回歸常規生活,但不否認在疫後許多改變仍存在著,衛福部彰化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發現,今年兒童在語言及情緒方面的遲緩比例比往年高!而這樣的現象也確實符合國際上看到趨勢,精神科醫師提醒:「發展遲緩兒童不要被忽視,最好能在 6 歲前的黃金治療期導入常軌。」

今年較於去年兒童語言遲緩提升到八成

前幾年新冠疫情因戴口罩、減少對外互動,除了造成家長及兒童極大的身心壓力,後續兒童成長上面臨新的挑戰。

根據彰化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統計,今年前來進行兒童評估者,在語言方面的遲緩比例從去年的 70% 上升到今年的 80%,包括口語對話能力不好、腔調奇怪等;情緒的遲緩比例也從 64% 上升到 70 %,包括人際互動不佳、情緒無法處理等。

疫情後兒童認知功能將低!人際互動減少所致

類似的狀況也發生在國外,美國 Rhode Island Hospital 曾與非營利組織 LENA 基金會長時間追蹤該地區的嬰兒成長,但他們發現疫在情爆發一年後,3 個月至 3 歲兒童的平均認知表現降幅最大,甚至是研究人員 2010 年開始測量以來最低水平。

而對於 16 個月或以下的幼兒,表達性和接受性語言也都有所下降,此外,研究人員更近一步從神經影像上觀察,發現與疫情前出生的嬰兒相比,大流行期間出生的嬰,大腦溝通管道相關蛋白質生長速度明顯較慢。

總總差生的差異性,推測均因為長時間戴口罩、人際互動減少。在疫情流行前,羅德島州所做的研究,一名 2 歲兒童平均每小時聽到 100-140 個單詞,並與周圍的成年人進行 35-50 次對話。相較之下,疫情發生後 2020 年和 2021 年,一名 2 歲的孩子每小時聽到約 20-70 個單詞,每小時進行 15-25 次對話,且孩子花更多時間看電視、使用3C。

兒童成長需要語言、學習刺激

彰化醫院精神科主任梁孫源表示:「兒童成長需要學習、互動、模仿,疫情期間因戴口罩,看不到嘴型,減少社交及互動,使得語言、情緒及動作發展的刺激不足,引發遲緩兒比例上升,這種推斷是合理的。」

發展遲緩的兒童不要被忽視,最好能在 6 歲前的黃金治療期導入常軌。彰化醫院醫護也特別到幼兒園替 180 位兒童初篩,彰化醫院復健科主任廖宜新說:「這次主動派出治療師到社區幼兒園進行初篩,找出可能被忽略的遲緩兒,由他們語言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等三大類治療師,連續前往幼兒園,透過各種遊戲及檢測,評估孩童的發展情況。」

家長從生活細節觀察孩子!及早發現早療需求

至於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發現孩子有異狀?廖宜新說:「家長可以透過和孩童遊戲,從中觀察孩童說的句子長短,以及表達的能力是否符合年紀,可以窺見是否有語言能力遲緩的情況,是否需進一步評估。」

至於肢體活動上,物理治療師蘇飛宇建議帶著孩童做些丟球及單腳站立等平衡遊戲,觀察孩童在粗大動作的協調及運作能力是否遲緩。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可以觀察的細節,例如觀察孩童操作剪刀等機械動作,也觀察孩童對顏色的認知和空間的概念,以了解神經及肌肉運用等精細動作是否遲緩。

透過早療,有效提升遲緩孩童的認知、語言溝通、動作、社會情緒及生活自理技能,在專業人員的引導下,針對孩子的問題有規律的建議及活動,是能幫助慢慢回到正常狀態下。

參考資料:Sparks SD. Babies are saying less since the pandemic: Why that’s concerning. Education week
諮詢專家:彰化醫院精神科主任梁孫源

文、圖/王芊淩

延伸閱讀:

幼童愛用3C產品恐造成語言遲緩!語言治療師教在家也能「發聲」練習

早療越早,效果越好!教你看懂孩子需要 0~3 歲早期療育的黃金期

>> 有健康上的困擾嗎?馬上下載 Heho App 來為你解答!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