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服務20231215 18:18:33)作為全國唯一國家級美術館,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除了致力於推動常態性的特殊需求族群近用活動,更秉持以大館帶小館的領頭羊角色自許,自2017年陸續辦理「文化近用與社會共融—英國與臺灣的博物館實踐」、「全人文化近用與社會共融國際研討會暨工作坊」(2019年)、「藝術即治療?—獻給超高齡臺灣的保健提案」跨域論壇暨工作坊(2022年), 今(2023)年則鎖定「心智障礙者及神經多樣性族群」,12/14至12/16在國美館舉辦「博物館與心智障礙者:共融藝術實踐論壇暨工作坊」,藉此創造國內外文化機構場館專業人員在近用共融議題上交流與共學的機會。
本次論壇暨工作坊針對藝文場館的共融藝術推展情形與焦點族群的參與反饋,邀請到來自英國及日本兩地的專家學者,與國內場館、非營利組織的專業人員及在地智青們共同交流,希冀為心智障礙者及神經多樣性族群探索更切合需求也更共融近用的藝文環境。
首先登場的是12/14的「藝術好融藝」工作坊活動,活動內容由上半場的「與青年一起認識美術館易讀工作坊」及下半場的「與智能障礙者共同利用館藏的創意活動」工作坊組成。上半場活動分別由國內推動易讀不遺餘力的智障者家長總會及三明治工主持、下半場則由有豐富與心智障礙藝術家同工的英國布萊頓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Alice Fox帶領,預計以工作坊形式,加強博物館專業工作者與智青的實地交流,藉以了解心智障礙者的需求,並企畫出切合其需要的活動內容。
論壇第一天(12/15)的主題演講,由英國布萊頓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Alice Fox ,及本身既是照顧支持者同時在英國創辦了SEND in Musuems的Sam Bowen,帶來從學術出發的共融藝術實踐案例分享,以及由照顧/支持者需求出發的創新倡議合作案例。臺灣部分則由國美館、史博館與臺史博,以場館接棒短講形式,分別就常態性應用當期展覽與教育單位合作推動心智障礙學生藝術欣賞及創作活動、應用典藏作品與醫療社福專家跨域合作開發創意學習方案,以及應用館舍資源發展出特殊群體藝文展演活動等不同面向的共融推動面貌。
論壇第二天(12/16)的主題演講則聚焦在日本非營利組織的共融推動經驗分享。首先是日本公益財團法人東京都歷史文化財團,旗下的共融國際論壇計畫總監Fumi Hirota帶來其組織在培育日本文化機構做共融設計推廣上的經驗分享;此外邀請到首度來臺交流的蒲公英之家基金會秘書長中島香織分享該基金會與心智障礙者共同參與的創新方案。同日下午也邀請智障者家長總會專員與智青代表,分別就易讀推動及使用者經驗回饋分享,來為眾多尚未提供心智障礙者近用服務的場館,現身說法如何提供符合心智障礙者需求的服務第一步。
國美館副館長汪佳政表示,臺灣在2014年就簽署參與《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以推動身心障礙者在社會參與中的平等權益。其中文化近用被視為一項重要的關鍵活動,也是臺灣藝文場館努力實現障礙者全面參與的目標之一。然而,2022年CRPD國際審查委員會對於臺灣部分公共場館與服務的可及性/無障礙性不足,仍是表達關切。心智障礙者與神經多樣性的族群,包括智能障礙者、自閉症、過動及注意力不足、妥瑞氏症以及學習障礙等等,也是藝文場館觀眾中的一個重要群體。提供易讀服務、多感官藝術創作參與等多元化服務,增強大眾參與藝術活動的可及性,使服務使用者有機會發揮其藝術和創意的才華,是我們共同關心的議題,所以國美館舉辦了「博物館與心智障礙者:共融藝術實踐論壇暨工作坊」,我們希望能夠從學術實踐、博物館實務交流、非營利組織的倡議,以及智青的參與經驗回饋分享等多個面向,搭建與國際共同交流探索的平台、推動共融藝術的永續發展。
活動詳情請參考國美館官網:www.ntmofa.gov.tw。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