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台南廳長官邸」位於台南市東區育樂街,清代稱此地「西竹圍街」,日治時期稱「竹園町」,建築形式屬於明治時期上流住宅「和洋併置」式官舍,北棟洋館建築的牛腿形托架、弧形托架、欄杆,倒吊寶珠飾、西洋柱式、圓弧形欄間、斜向的木摺板天花與牆面等設計,手法頗具特色值得細品觀察,另洋館門廊入口與和館遺蹟的印花地磚,更是珍貴有歷史價值的明治時代「印花文敷瓦」。「原台南廳長官邸」後方的原台南一中教職員宿舍,已改造為「西竹圍之丘文創園區」,做為文創產業創新基地,已有多家咖啡廳、花藝店、手工皮件、創意小物等工作坊與店家進駐,並不定期推出展覽、手作等各式文化活動。
1899年台灣總督府選擇崙仔頂西南側設置「西竹圍街官舍區」,1900年 (日明治 33年)「台南縣知事官邸」、「內務部長官舍」、「警部長官舍」等台南縣三大官邸官舍陸續落成,其中「內務部長官舍」即為現今的「原台南廳長官邸」舊稱。
「原台南廳長官邸」建於現今台南市博愛國民小學後方的育樂街,此地清代稱「西竹圍街」,日治時期稱「竹園町」。
「原台南廳長官邸」建築形式屬於明治時期上流住宅「和洋併置」式官舍,北棟為洋館 (洋風建築式樣),南棟為和館 (日式建築)。「和洋併置」為洋館與和館同時出現,彼此之間的空間生活機能是分開的,但呈現兩棟建築物合併的情形。在生活機能方面,洋館部份扮演接待客人的公共空間,而和館空間則是主人一家人的生活空間。
1901年 (日明治 34年) 廢縣改廳,這棟「內務部長官舍」正式改為「台南廳長官舍」,自三行脩人起,到枝德二為止,1901年 (日明治 34年) 至 1920年 (日大正 09年) 間共有六任廳長曾居於此。
1920年廢廳改州後,廳長枝德二升任州知事,這棟官舍又改回「內務部長官舍」,直到 1945年 (民國 34年) 日本戰敗台灣回歸,國民政府接收日本在台產業,這裡曾作為政府高官官邸,並派駐有便衣警衛人員。
「原台南廳長官邸」洋館是台灣現存最具代表性的日本明治時期木造洋風建築,因應台灣炎熱的氣候在週圍環繞以外廊,屋頂為日式文化瓦與日式屋架,屋身為西式木構造建築。
「原台南廳長官邸」洋館建築,牛腿形托架、弧形托架、欄杆,倒吊寶珠飾、西洋柱式、圓弧形欄間、斜向的木摺板天花與牆面等設計手法,頗具特色值得細品觀察。
牛腿形托架,又稱牛足形腕木 (照片:屋簷樑支撐屋簷物)、弧形托架 (照片:木柱托屋簷樑物)。
洋館門廊入口的印花地磚,珍貴有歷史價值的明治時代「印花文敷瓦」。
「重錘式上下推拉窗」又稱「平衡錘窗」,窗櫺內置有與窗戶等量的帶索鉛錘,再用繩索勾住窗戶,繩索之上置有滑輪,便可拉到那裡,停在那裡,在任意高度停止。筆者(夫子) 的老家也有這種窗,兒時每次回老家都喜歡拉著窗戶玩,不過這種窗不夠密實,強風會震動,豪雨會滲水,颱風來時都要特別塞布條。
和館是日本傳統式樣木造建築,曾經歷兩次火災,民國 87年 (1998) 的大火將和館完全燒毀,殘蹟復於民國 96年 (2007) 遭拆除,現僅以復原的磚墩基礎呈現。
和館遺蹟兩處玄關,出土的印花地磚 (印花文敷瓦) 被特別保留下來。
出土的印花地磚 (印花文敷瓦),圖案非常氣派豪華,得以彰顯主人身分地位。
「原台南廳長官邸」建築物後由國立台南第一高級中學接收管理使用,土地則編屬於台南市政府所有。而在國立台南第一高級中學接收使用後,官邸西側原有主入口之前庭土地遭分割並新增一棟二層樓的前台南一中校長之校長宿舍 (現已拆至一層樓並美化)。
造景「竹圍之輪」
東側原有鄰近土地現已分割,建有一棟二層之台南第一高級中學宿舍,目前宿舍已改裝為紅磚廣場,並進駐商家。
目前「原台南廳長官邸」後方的原台南一中教職員宿舍,已改造為「西竹圍之丘文創園區」,作為文創產業創新基地,並有多家咖啡廳、花藝店、手工皮件、創意小物等工作坊與店家進駐,每週五、六、日 9:00 – 17:00 開放,並不定期推出展覽、手作等各式文化活動。
目目文創:目目,由漢字視覺的「目」與聽覺 (見) 的「目」結合而成,以「Visual」與「Voice」為中心概念的文創工作室。目目文創通過「我們所聆聽的聲音,將會是未來的歷史」的理念,著眼於城市「聲音地景」與「視覺景觀」的各項計畫與多元策展,透過 NFC (近場通訊) 技術,將聲音與文創小物相互結合。
白絮織作 X 目目文創:白絮織作是一間以手織物課程為主的工作室,除織布課程外,也有手織物的商品,目前與目目文創合作,透過 NFC (近場通訊) 技術,將聲音與手織物結合。
浮生圖像所:以圖像開發為宗旨,具有手創商品開發與展售、圖像設計與閱讀、藝文創作工作坊、展演與藝文交流空間。
原台南廳長官邸 (西竹圍之丘)
地址:台南市東區育樂街197巷2號
開放時間:09:00–17:00 (星期五、六、日)
FB 專頁,搜尋:西竹圍之丘文創園區
文章來源:原台南廳長官邸 吉光片羽中看明治三十三年的雪泥鴻爪 (夫子。旅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