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服務20231211 14:30:56)
台灣設計研究院成立邁入第四年,致力於推動公共服務創新升級,這次公共圖標改造計畫,集結交通部、衛福部、國土管理署及資源循環署等主管機關,並邀請日本公共圖標首席設計師赤瀨達三擔任計畫總顧問,以人本精神重新詮釋台灣現行的公共圖標。歷時一年多密集的調查研究、設計規劃及驗證,推出一套符合法規、與國際接軌且中性的公共圖標系統,提出近300個圖標開源檔案、1本公共圖標使用說明書供各界參考、應用,作為台灣公共圖標的基礎示範。
圖標功能是以圖像取代文字,簡化複雜資訊,達到跨越語言的溝通。公共圖標常出現在交通及觀光等公共場所,例如用於大眾運輸場站方向指引、警告標語等。經調查發現台灣公共圖標在實務運用上遇到的課題,包含:1.缺乏整體性:台灣公共圖標部分由不同主管機關管理、依需求規劃頒布,有多種樣貌的圖標。2. 圖標取得或應用方式不易:主管機關提供方式不一,部分有檔案、部分僅有圖例,致使用單位不易依循。3.因應時代趨勢的汰換更新:隨科技革新及人本思維的發展,新生或汰換的需求。
公共圖標改造計畫在符合台灣現行法規下,並參考國際ISO及日本JIS標準,以通用性、一致性、簡單性及視認性作為設計原則,以及順應時代發展趨勢,考量人本思維、新興科技和社交防疫等發展需求,滿足國內公共場域使用需求。公共圖標當中有許多人形圖標,赤瀨達三顧問在計畫執行過程中,特別點出性別中立在國際上是重要的人本趨勢概念,台灣過去沒有發佈任何標準正是一個好的契機,可以更仔細地去回應性別友善的議題。故在這次設計裡,提出三種人形,包含基本人形、男、 女。基本人形呈現中性、不突顯性別特徵,呈現著衣後的自然的肢體輪廓,可適用於不指涉性別的圖標,例如警察、等待電梯的人;而針對女性人形,則弱化腰部線條,呈現當代性別友善價值觀。
台灣常見的無障礙圖標起源於1968年由丹麥學生提出的圖像,其整體人形呈現較為機械化的形象,給人一種靜止與被動的感受。本次重新設計了無障礙圖標,致力於呈現更人性化的形象,取代機械化感也回應當代對於包容性和人性化的期望。為了達到公共圖標簡單、直覺、跨越語言的溝通目的,參考國際ISO及日本JIS兩標準的驗證方法,設研院邀集 245名使用者(如各年齡層、性別、身障及外國人等),針對新圖標的理解度、視認性進行測試與驗證,確保公共圖標經過重新詮釋,能夠被所有人理解及清楚辨識。
設研院希望提出一套與時俱進、簡潔、基礎的公共圖標系統,並透過開源檔案,讓公、私部門都能自由應用,進一步擴散到日常生活各個角落裡。這次設研院公共圖標改造計畫,涵蓋國內公共場域常見的圖標,包含公共設施、交通設施、旅遊與觀光、體育活動與設施、商業設施、公共行為與指示、安全及無障礙等八大類型,共有近300個開源圖標。設研院將會持續依國內需求及國際趨勢更新公共圖標系統,期能透過本計畫提升台灣公共空間美學。點選連結索取公共圖標開源檔案及使用說明書:https://tdri.surveycake.biz/s/v2x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