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書封。圖:季竺怡提供
福樓拜的文字十分流暢,作品開頭巧妙地運用大量篇幅描摹故事配角——夏爾・包法利先生,(是的,配角,並非男主角)以襯托這部小說唯一的主角——艾瑪・包法利。層層揭露的筆法不僅沒有消磨人的耐性,反而總能在一章節的結束巧妙地丟出一個新的鉤子,引人入勝。而書名「包法利夫人」亦十分精準,所有的情節都是從成為包法利的夫人之後,以艾瑪・包法利為主動,夏爾・包法利為被動,展演出屬於「包法利」夫人的故事。
一切的開端非常直白,艾瑪在婚後感受不到從前書中閱讀到的「幸福」、「熱情」、與「陶醉」,於是,「欲求不滿」之路開啟。當然,如若整本小說只談論性,那就淪落一般濫俗的三流作品,不值得近兩百年後的我們閱讀;整部作品的立基是艾瑪的心理活動,大量的內心獨白和思考拉扯讓一切情節有了血肉。
原本只是不平於書中與現實差距的艾瑪,因為一次受邀安德侯爵家作客,與風度翩翩的子爵共舞一曲,想像有了真實的投射,促使艾瑪一發不可收拾的幻想與追求。不解風情的夏爾自然無法滿足艾瑪心中對愛情的憧憬,才有了後續律師書記雷昂、與花花公子羅多夫登場的可能。這些情夫本身的特質並非關係建立的關鍵,艾瑪只是在他們身上投射自己對美好戀情的幻想,然而當這段情感失落,反作用力也毫不留情地吞噬艾瑪一人。
劇情看似一發不可收拾地向下崩潰,但墮落的每一步是艾瑪與夏爾合力推進的。艾瑪為了否定情感的錯誤投入選擇更加瘋狂更加盲目;夏爾為了討好艾瑪對眼前樁樁件件不合常理的行為視而不見,而消費無度的債務成為壓垮這場幻夢的最後一根稻草,被迫從幻想出脫的艾瑪選擇再次背離現實,促成最後的悲劇;夏爾直至最後亦不願清醒,兩個盲目的人聯手打造悲劇的家庭,只有一個無辜的小女兒獨自承擔一切毀滅。
《包法利夫人》或可成為一種借鏡,畢竟覺得生活「不符合自己的憧憬」是大多數人的感受,然而這一份落差有許多調整的方法,不一定非要走上自傷傷人的毀滅之路。我們一邊理解包法利夫人的耽溺,一邊不忘去「看」,看向自己也看向對方,才能看向能一起邁向的遠方。
作者/季竺怡
IG「樂遊原(@leyou_yuan)」共同經營者。
本篇文章轉載自《桃園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