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壇被藍綠意識形態支配三十年,耽誤了一整個世代的正常發展。今年以青中世代為主體的第三勢力崛起了,但要身體力行去投票,新的政治文化才會見真章。
作者/王惠珀
《引言》
上周筆者榮獲台灣藥品行銷協會頒授【藥業特別貢獻獎】,我答謝:「在衛生署藥政處時,鐵娘子讓各位踢了鐵板,今天各位以德報怨,令我想到電影《真善美》的歌詞,…I must have done something, something good. 我大概做對了一些事。」
二十年前在民進黨執政「政治正確一切正確」的壓力下,鐵娘子為了建立藥政法規及管理的SOP,專業就是不能投降。於是我以「人本藥學」為題,回顧走出學術,走入公門,表達鐵娘子力推「用藥安全環境建構」的豆腐心。我講的其實是柯文哲「理性、科學、務實」的理念,這是哲學博士(Ph.D)共同的語言。
以理性、科學、務實締造專業入世的生活美學。
這故事貼上臉書後,得到許多迴響。其中曾美雲女士回應「為我手中這張選票找出路」,令人動容,謹貼文如下 :
《我們怎麼教育孩子?》
我是個家庭主婦,臉書按讚數經常掛零的小人物,但我需要發聲,告訴政治人物人民在想甚麼。
台灣太亂了,核心價值淪喪了,四年一次的選舉在逼選民含淚票選比較不爛的蘋果,請問大家,您不累嗎?
以青、中世代為主體的第三勢力崛起,是今年的大事。五月初對國民黨(初選)失望後,我開始認真為手中這張選票找出路。我在乎的,是有人能帶動選民改變台灣的政治文化。
我原本不喜歡柯文哲,因為媒體老說他沒有政績。仔細審視後,我一掃媒體灌輸給我對柯P的刻板印象。為市民還債570億、全面汰換自來水鉛管、蓋二萬戶社會住宅、全面淨空及美化市街後巷,難道不是政績?
全面淨空/美化市街後巷,讓老者下樓就有空間活動筋骨、乘涼聊天、安居樂活,難道不是政績?
《施政風格》
柯市長曾說他上任的前二年都在摸索,因為台北市有太多該做而未做的大事,他第二任時也沒有落跑去選總統。他是個肯承認錯誤,會自省,因自省而蛻變的人,但媒體太刻薄,把他的蛻變說成善變。
四年一次的選舉讓為官者急功近利,不會去做任內無法剪綵的大事,但柯P會做。例如南門市場改建案,還沒有開始協調就被白布條擋了下來。1,300個攤位服務著數以萬計的顧客,都是選票,哪個市長敢得罪?但柯P敢,於是喊了十八年的改建案已完工開張。
還有大巨蛋,老被對手拿來說事,冷嘲熱諷。但真相是,柯P上任時發現球場往地下深挖,威脅到逃生路線,引發市民抗議。拆除的話得賠償天價,柯P於是要求建商更改合約,增闢從地下直通國父紀念館停車場的疏散通道,並取消地下公車站,重新申請建照。曠日廢時的大巨蛋終於完工啟用,由新任市長剪綵。
柯P認為施政該讓民意推著去做真事,而不是做風華其外讓市長吹噓,卻敗絮其中的假事(新竹棒球場、桃園羽球館、圖書館…)。他看的是市民的長期利益,這跟他嚴守財政紀律,撙節預算替子孫還債,是一樣的風格。這樣的市長在民進黨執政下的六都評比中敬陪末座,乃意料中事。
《改變政治文化靠選民》
何以柯P對任何議題都能侃侃而談?因為他聰明又認真學習。政者正也,柯P寓教於政,將「勤閱讀,就教賢達,追求卓越」的生活態度傳授給年輕人,是真正的知識分子及教育家。
柯P說高手在民間,為政者不要在井底找蛙,要海選人才讓「野無遺賢」才是王道。從這裡可以窺見柯早有「聯合政府」的思想脈絡。國民黨一再批判民眾小黨無人才可用,有道理嗎?看來是在忌妒柯P海納百川的政治胸襟。
為了替「共融社會」建立思想基礎,柯P曾遠赴波蘭面見前總統華勒沙,請益轉型正義。為了解核災,去了福島,接觸核電廠包商探詢第一手真相。他不打空包彈,為政的態度是務實的,思想上是有準備的。
相較之下,賴清德思想空洞、論述前後矛盾,只會喊口號膠固朋黨,坐等大位。侯友宜則撿便宜,初選靠徵召,大選靠副手舌燦蓮花,談政策靠題庫,課外題就招架不住了。「高教百年論壇」邀總統參選人答問國政,柯文哲10題全答,賴清德答5題,侯友宜交白券。思想沒有準備的人,如何領導國家?
教育乃立國之本,領導者需有教育家的視野,才能領導國家。
總之,選民實在不必被藍、綠圍牆禁錮。破框自主選賢與能,為自己拼一次。與子孫同行,為孩子的未來支持第三勢力,義無反顧拼一次!
王惠珀,台灣桃園人,台大藥學院學士、美國密西根大學藥學博士。曾任台大醫學院藥學院(系)教授及系主任、長庚大學醫學院天然藥物研究所創所所長、台北醫學大學藥學院長、行政院衛生署藥政處處長等職。專長涵蓋新藥設計開發及藥事管理。
其新藥研究曾獲十五國四十一項發明專利,及獲頒經濟部「國家發明獎」等多項發明與研究貢獻獎,並列名當代名人錄及國際年度專業人士。
王惠珀在藥政管理上致力於以智財權管理藥品之學名藥立法、推動優良藥品製造規範等,以及促成健保藥價「三同政策」。此外並曾開啟專業橋接庶民的「全民用藥教育」計畫、「人民的眼睛」計畫,蓄積藥師參與社區公共衛生及長期照護的能量,獲得行政院「參與及建立制度獎」、藥師典範獎。
其在《優傳媒》所撰專欄,榮獲第20屆卓越《新聞評論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