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白最終無法合,《紐約時報》分析,台灣2024大選各黨關注焦點仍是兩岸問題,年輕選民是影響選情關鍵因素,高房價、低薪資、就業環境惡劣、地緣政治風險、貪汙腐化、教育及環保問題,都使年輕人不滿,不願投票。近期多數民調顯示,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民調持續下滑,年輕族群支持度流失,誰能掌握年輕選票,恐將成為勝選的關鍵。
《紐約時報》4日「台灣選舉外卡牌變數:挫折的年輕選民」的報導指出,參選人聚焦在誰能處理台灣和中國的關係波動及對戰爭風險的擔憂之際,但20歲至39歲的年輕選民厭倦地緣政治,對選戰感到疲乏,更聚焦於國內民生問題。
年輕選民對總統參選人的提問聚焦租金、詐騙、住房成本、收入成長緩慢等議題,民眾黨能在民調獲得支持的主要原因就是利用選民對生計的挫折感。紐約時報一針見血點出影響台灣總統大選,最關鍵的選民正是年輕人,3黨候選人誰能許年輕人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誰就能當選。
台灣近年少子化、各行各業嚴重缺工,使得年輕人對當前社會出滿失望與不滿,加上民進黨不時「抗中保台」,賴清德又未宣布放棄台獨理念,有意無意刺激對岸最敏感的神經,因此國民黨喊出「票投民進黨,年輕人上戰場」的口號,意圖拉攏年輕族群。
民進黨執政以來,弊案叢生,頻傳電信詐騙,誇張的是,民進黨內部分人士與詐騙集團、光電業者為伍,整天吃香喝辣、住豪宅、開名車,更加令年輕人厭惡金權政治。
近日民眾黨年輕選票鬆動,國民黨拓展中間及年輕族群選票上力有未逮,民進黨則趁勢吸納民眾黨漸流失的年輕選票。文化大學廣告系專任教授兼系主任鈕則勳分析,蔣萬安具有吸收年輕票源的能量,因此他得扮演「吸票機」,承擔更多的責任。其次,侯友宜可改變年輕人對他的「刻板印象」,從外型、言行下手,貼近年輕人。
鈕則勳表示,國民黨必須針對年輕族群關注議題提出「確實而有效」的解方,而不是流於形式喊口號,得真正站在年輕人角度思考問題,若只是一昧痛批民進黨執政失當、治國無方,只能拉攏同溫層,卻無法拓展年輕及中間選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