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蔣介石該不該打「淞滬會戰」?─贊成篇【黃埔建校建軍百年系列專文之6】

樂聯網/編採中心 2023.12.05 08:58

圖/文:廖念漢

歷史無法假設,所以無須辯論;但歷史卻有結論,因此無從狡辯。

蔣介石決定開打淞滬會戰的理由:

蔣最主要受了德國軍事顧問馮.法肯豪森將軍的影響,以及蔣百里陳誠等將領的建議,遂進行這場必敗之戰,其理由如下:

一、德國軍事顧問馮將軍力陳蔣介石,上海決不能輕易的放棄,那樣會使沿海省份迅速淪陷,最重要的工廠和進口通道將相繼淪陷。最壞的狀況可能是導致兩廣的將領置身事外,西方國家也會尋找途徑適應新出現的日本控制下的中國,國軍會被邊緣化,只要日本可以保障治安和基本生活,則人民對異族統治初始雖會仇視,但隨著時間久遠亦漸安之,屆時一切就真的無可挽回了。

八百壯士謝晉元團(作者提供)

二、由於日軍佔據了長城一線,一旦日軍攻擊隴海鐵路和黃河就是前線,山東是容易被奪取的。從古到今,幾乎所有的軍隊欲占領中國,都是依靠速度從北方快速通過華北大平原南下,無論是蒙古南侵、明朝燕王還是滿清入關,幾乎都是主力過河北下徐州、直插江南,從上向下直衝下來,幾乎沒有任何天險可以攔阻,攻擊軍佔有地利優勢。

三、日軍「中國通」很多,從戰後日軍披露的資料可以看出,日本大本營和日軍參謀本部在蘆溝橋事變發生之後,便決定向華北增兵打擊國軍,而對於華中地區和華南地區,原則上不給予增兵,但可以讓海軍和陸戰隊出動兵力,到長江下游和上海一帶保護當地的日本僑民,而且這個行動只限於海軍範圍。

四、蔣介石力主國軍不應該在平津以南的平原上尋機決戰,在這種地形上日本軍隊利於運輸,發揮機動性和炮火的優勢。如果日軍只佔領華北就不打了,那將是最糟糕的情況。中國不怕大打,就怕日軍蠶食鯨吞,所以一定要開闢第二條戰線,強迫日軍打一場全面的、漫長的消耗戰(以空間換取時間)。

五、在長城抗戰時,國軍十幾個師與8千日軍交戰,國軍還是山地防禦,結果傷亡36000人,日軍僅損失3000人。以十幾倍人數優勢,還是山地防禦,按正常估算進攻有堅固工事對手,需要5倍兵力,日軍應該出動幾十萬人,結果日軍才出動8000人,最後的中日傷亡比竟然是至少10:1。如果真這樣打下去,日軍出動10-20個完整師團從華北平原輾壓下來,中國軍隊就算是全軍200萬人一起上去迎戰,也是毫無勝算的苦戰。

中國使用防火長城屏蔽國外網站。因為有了防火牆,就有了大量使用翻牆軟件聯通世界的用戶。(圖/BBC中文網)

在長城抗戰時,國軍十幾個師與8千日軍交戰,國軍還是山地防禦,結果傷亡36000人,日軍僅損失3000人。(資料照,圖/BBC中文網)

六、就裝甲火炮而言,國軍的一個師只有一個炮兵營,12門75毫米的「克魯伯」山炮,剩下就是些迫擊炮了。如在「華北平原」和日軍主力決戰就是自找苦吃,比如涿州保定會戰,國軍30多個師,被日軍3個野戰師團一路追打(第6.14.20師團)及其配屬之野戰重砲聯隊、野戰砲兵聯隊、獨立機槍大隊、戰車大隊、野戰高射砲隊,獨立裝甲車中隊等。

七、這3個火力強大的日本野戰師團,共有260門大口徑的重砲,在進行攻擊前先以鋪天蓋地的砲火猛轟一輪,接著140輛戰車併進衝擊,空軍輪番轟炸,然後步兵坐著卡車快速突進我軍陣地前緣。鄉村城鎮的土牆根本經不住日軍平射火炮的轟擊,躲在裡面尋求保護效果非常薄弱。

八、由於淞滬戰役開啟了升級模式,原來準備前往山東、河北的日軍師團紛紛坐船南下上海。當時計劃去華北的日軍有10個師團、3個旅團,還有獨立重砲兵3個大隊、野戰重砲兵4個旅團又1個聯隊,山野砲兵10個聯隊,超過10個野戰高射砲部隊,獨立戰車裝甲車1個聯隊、3個大隊7個中隊。是以淞滬戰場一下子成了日軍的磁鐵,將日軍不斷向南吸過來。

小結:

日軍戰略的失誤,不能以戰術彌補。

凇滬會戰的開打,把日軍設定的從北向南的高速進軍路線,扭轉為從東向西,沿途全部是山區水田無法讓日軍機械化部隊快速推進,讓日軍的3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宣告失敗。持平而論,日軍無論是在武器,訓練,紀律,戰術上都遠超國軍。因此蔣委員長只有靠「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取時間」來進行持久戰的戰略目標

史迪威將軍任美國駐華武官時,曾親見一九三八年江西德安之役有一個團,全團只有輕機槍四挺(按編制應有一百挺),每挺配子彈僅二百發,十分鐘就射光了,這個團與日軍激戰兩晝夜,死六百餘人、傷五百多人,已無戰力可言。所以日軍侵華之戰就是差那麼一點,最後導致「功敗垂成」,這就是戰略上的失誤,不能靠戰術來彌補。

凇滬會戰的開打,把日軍設定的從北向南的高速進軍路線,扭轉為從東向西,沿途全部是山區水田無法讓日軍機械化部隊快速推進。(資料照,圖/維基百科)抗日

總結:

善戰者不敗,善敗者不亡。〜諸葛亮

一、在蔣介石「南嶽軍事會議」紀錄清楚的陳述:淞滬戰役是按計劃進行的,也依照既定的戰略目標致日軍陷於被動地位。我們在上海開闢第二條戰線,而沒有把全部軍隊集中在華北,如果那樣,我們的主力或許早就被敵人消滅了,國家也許早就有滅亡之虞了。

二、在電影《八百》劇情中有這麼一句話:「淞滬會戰打了3個月,敗了3個月…」。試問,上海這麼一個彈丸之地,在沒有戰略縱深下,為何能連敗3個月?筆者認為從更深的層面來探討,國軍連敗三個月的真正意涵,就是讓日本軍隊從神變成人,中國軍隊不再懼日如虎,對付日軍坦克大不了身上綁十八枚手雷滾進車底。

三、希特勒打法國,法國只敗了一個半月,全國就投降了。日本「馬來之虎」山下奉文帶著一個軍把英國14萬官兵,一個半月趕到新加坡。新加坡戰役僅一週的時間,英國十萬聯軍在城堅械足的狀況下,就向區區兩萬日軍獻上降表。

1940年6月23日,納粹德國領導人希特勒(Adolf Hitler)巡視被德軍攻佔的法國首都巴黎(Bundesarchiv, Bild 183-H28708@Wikipedia / / CC BY-SA 3.0 DE)

四、拿破崙有句千古名言:「在戰爭中精神之於物質是三比一」,也就是蔣介石常講的「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當日軍鐵蹄進犯上海,全國陷入危疑震撼之際,對日軍「三月亡華」之恫嚇半信半疑之時,國軍竟能英勇抗擊日軍將近三個月,讓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依然在上海的「四行倉庫」上迎風飄揚。

五、這場淞滬戰役足足打滿90天。這一仗,打出了信心、也打出了士氣。就如同明朝天啟六年,寧遠城守軍指揮官袁崇煥,竟能以一關外孤城打敗努爾哈赤不敗的神話,此役讓明朝軍隊從此不再畏懼「辮子兵」。相對的,淞滬戰役也激起全國軍民「同仇敵愾」的心理,堅定中國不會亡的信念,這種精神力量與戰志,比甚麼武器都來的重要。

六、最後由於蔣介石把自己嫡系的中央軍,大公無私的派赴淞滬戰場,此舉讓地方派系的軍頭們,深深感到震驚及感動,也都了解抗戰是大敵當前、國難當頭,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是以紛紛齊心服從蔣委員長領導,團結一致、共赴國難,全國軍民的抗戰意志達到沸騰。

淞滬會戰最大的意義就是「善敗者不亡」、「中華民國絕對不會亡」。最後在淞滬會戰86周年前夕,謹以此篇獻給在該戰役中犧牲的陸海空軍的英雄們,你們都是-「中華民國的脊樑」。

*作者為陸軍官校名將研究老師,黃埔基金會顧問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