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大谷翔平 徐名駒 鼎泰豐

是流感還是感冒?醫揭「1關鍵」明顯差異:抗病毒藥「這時候」吃最好

優活健康資訊網/Uho編輯部 2023.12.04 10:00


冬天是流感的好發季節,許多人對流感有所疑問,例如流感與一般感冒有什麼不一樣?為何每年都要接種流感疫苗?醫藥記者王瑞玲、耳鼻喉科醫師張益豪、陳亮宇於《最重要的小事,不容輕忽的耳鼻喉症狀!》一書中,分享流感、耳鼻喉科等疑難雜症,幫助讀者建立健康知識,對抗流感季。以下為原書摘文:


Q1:為什麼我已經打過流感疫苗,還是感冒了?

會引起感冒的致病原,有多達數百種不同的病毒和細菌,流感疫苗所包含的病毒株,只有包含近期內最常流行之3種病毒型別,所以並沒有辦法防範細菌所以引起的感冒症狀。此外,也無法防疫所接種的3種病毒型別之外的流感病毒種類。

要特別提醒的是,個人接種流感疫苗後產生的保護效果,也會有個別差異,因此少數人也有可能在保護力不足的情形下感染病毒。

引起感冒的病毒與引起流感的病毒種類其實是不相同的,所以打流感疫苗並無法預防感冒!會引起感冒的致病原有多達數百種不同的病毒和細菌,而流感疫苗所包含之病毒株只有包含近期內最常流行之4種流感病毒型別,所以並沒有辦法防範細菌所引起的感冒症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四價流感疫苗,也無法防疫所接種的4種病毒型別之外的流感病毒種類。最後,個人接種流感疫苗後產生之保護效果亦有個別差異,故少數人也有可能在保護力不足的情形下感染病毒。



Q2:流感與一般感冒有什麼不一樣?

和一般感冒相比,流感容易出現明顯的頭痛、發熱、倦怠、肌肉酸痛等症狀,且通常症狀發作較突然,痊癒所需要的時間比一般感冒長,約1~2週、甚至更久的時間才能完全康復,而且容易引發併發症,甚至導致死亡。



Q3:哪些人不適合接種流感疫苗?

有3種狀況的人不適合接種。

  • 已知對疫苗的成份有過敏者,不予接種。
  • 6個月以下嬰幼兒,因為疫苗反應不好,不予接種。
  • 過去注射曾經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者,不予接種。

值得注意的是,過往對已知對蛋的蛋白質有嚴重過敏者吃蛋白質後,立即出現血管神經性水腫、呼吸困難、胸悶、或反覆嘔吐等症狀不予接種。

因流感疫苗是以雞胚培養病毒製成,過去對雞蛋、蛋的蛋白質過敏者,被列為接種禁忌症。但2018年起,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專家建議,可參考美、英等國做法,將已知對蛋的蛋白質有嚴重過敏者從接種禁忌症移除。

所以近幾年來說,醫療機構已經開始針對對蛋過敏者執行流感疫苗的施打。但還是建議打完之後在院所觀察30分鐘,比較安全。



Q4:為何每年都要接種流感疫苗?身體會產生抗體嗎?

有前述3種狀況的人不適合接種流感疫苗,請特別留意。每年流行的病毒株都會稍有不同,因此必須依據當年流行的病毒類型來接受疫苗接種。此外,疫苗在接種後4∼6個月左右,保護效果即可能下降,保護力不超過1年,因此建議每年均須接種1次,是全球一致性的作法。



Q5:國內目前有哪些流感疫苗?可以指定打哪種嗎?

2019年政府提供的公費流感疫苗,有國光及賽諾菲2家,且2019年開始,政府全面提供公費四價流感疫苗。至於自費的四價流感疫苗部分的品牌則有3種,國光、GSK跟巴斯德4種疫苗株:2種A型、2種B型,均屬不活化疫苗,市面上不會有自費的國光四價疫苗。

公費疫苗配送採先到貨、先鋪貨、先使用的原則,接種疫苗的廠牌依對象採隨機方式安排,是沒有辦法指定廠牌。



Q6:如果得流感了,抗病毒藥劑什麼時候投藥最好?

在流感症狀開始後48小時內服用效果最好。所以當出現發燒、喉嚨痛、咳嗽、肌肉酸痛、頭痛等症狀時,應儘速就醫接受檢查與診斷,然後盡快服藥,並依照醫師的指示服用藥物。通常一個療程劑量為每日投藥2次,連續投藥5日。

值得注意的是,停藥後即不具預防及治療效果,因此仍有再次被感染而需服藥的可能。此外,現在針對流感也有一些比較新型的治療方式,例如瑞貝塔點滴一次性治療,及口服一次性的自費藥物紓伏效(Xofluza)治療方式,可以多跟醫師討論。



Q7:為什麼我已經吃了藥還是覺得很不舒服?

流感抗病毒藥劑在服用之後,是可以減輕症狀、縮短病程、減少併發症、預防感染等。畢竟它不是仙丹,吃了馬上就藥到病除,身體還是會有發炎的症狀,但是會逐漸病狀減輕。如果有病情加重的狀況,應立即回診就醫,排除病情惡化的可能性。



Q8:流感疫苗接種後會有什麼副作用?

注射的部位可能會出現疼痛、紅腫,少數的人會有發燒、頭痛、肌肉酸痛、噁心、皮膚搔癢、蕁麻疹、紅疹等等全身性輕微反應,通常會在發生後1∼2天之內會自然恢復。如果在接種後出現持續發燒、意識或行為改變、呼吸困難、心跳加速等異常狀況,應盡速就醫

(本文摘自/最重要的小事,不容輕忽的耳鼻喉症狀!:別讓病毒笑你傻,跟著醫師提升自我健康防護罩/橙實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