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廖念漢
飛行 永遠是年輕人的最愛
由湯姆克魯斯演出的《捍衛戰士》、《捍衛戰士-獨行俠》,從年輕的中尉演到熟男上校,穿上飛行裝的帥勁,再配上《Top Gun》的特殊旋律,簡直就是替空官做免費的「置入性行銷」。是以在所有軍校中,空官的報考人數最多,少子化毫無影響。
肝膽相成 壯懷凌空
說起黃埔與筧橋的革命情誼,可追溯至百年前一段曲折傳奇的故事。無獨有偶,日前有兩件事都與兩校相有關話題。第一是月前陸軍官校99年校慶的前夕,基金會全祕書長特別拜訪張靜愚先生公子張光正先生(現任中原大學校長),暢聊及其父在陸軍官校校史館成立的紀念專區-「肝膽相成‧壯懷凌空」之緣由,顯示蔣介石與張靜愚先生之間深厚的革命情誼,兩人一同完成了許多重要歷史任務。而最令人訝異的是張串連了黃埔與筧橋的歷史臍帶。
第二是日前有位退伍政戰主任投書媒體─《三軍一體、同根同源?》。主要表達黃埔99周年校慶活動時,陸官嫌空官分列式動作不夠嫻熟,有破壞畫面之嫌,要把他們趕回岡山並用禮兵連頂替等云…。隨後將歷史扯到國父在二次革命受挫後,即籌組革命黨航空學校,北洋政府亦於民國二年向英國購買機隊創建空軍,以及張作霖成立的東北飛鷹航空隊…。總而言之,民國後的建軍,那就很難誰服誰了?(言下之意就是黃埔不要依老賣老)。
最妙的是最後該作者語重心長指出,要真正做到「三軍一體、同根同源」,便是把軍事院校再做整併,在軍官養成教育時期共同成長與學習…。若再堅持軍種本位主義保留三軍官校,將積習難除,未來弊端只是以不同的態樣呈現,甚而危及國脈與社稷。(作者忘了中正預校就是三軍幼苗在一起「共同整併」三年)
因限於篇幅及主題,筆者僅針對黃埔與筧橋的歷史做一簡要陳述。至於小孩子們吵嘴,大人就不要跟著瞎起鬨,陸官侯校長與空官胡校長,又沒有大打出手,作者也未免太杞人憂天了。至於三軍官校要不要整併等「軍國大事」,就留給國防部業管部門卓參處理,及下一任三軍統帥去思考。
談空軍第一任校長張靜愚,就要先了解張從小就是會讀書的學霸,是萬中選一的清華大學高材生,之後考入英國利物浦工學院機械工程系,是第一位以極優異成績畢業的華人。1924年歸國,經黨國元勛邵元沖先生極力推薦,擔任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後國父孫中山先生又委之以重任,任命其為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的第一任英文秘書(後兼任黃埔軍校外文總教官)。
此期間,由於張先生殫精竭慮於傳譯工作,預先獲得情報,及時攔截從香港至廣州之挪威商船,經強制登船並順利查扣大批私運軍火,計有長短槍五、六千餘枝及大批彈藥,這批軍械對剛成立的黃埔軍校助益甚大,為日後東征的勝利取得後勤保障,從此其深獲蔣介石之信任與器重。
1924年,張被蔣介石任命為黃埔軍校教導第二團(團長王柏齡)黨代表。1925年隨黨軍參加第一次東征(棉湖戰役);之後任廣東航空局業務處處長。1928年,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奉校長蔣中正先生之命成立「航空隊」,並由張靜愚任隊長,為中央航空教育之肇始,亦即空軍官校前身(張為第一任校長;而蔣介石為第四、九任校長)。
筧橋與黃埔同根同源之肇始
1931年,航空班遷校至「杭州筧橋」,隔年正式擴建為「中央航空學校」,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先生兼任校長,由於當時皆屬草創時期,一般百姓對航空的認知不足,因此在11月中旬開始招生時,並未廣招全國青年,而僅就黃埔軍校第五、六兩期的畢業學生中遴選,以成績、體格、及興趣三者兼具為優先考量,經嚴格挑選符合資格者總計七十位。
中央航校分三個班次: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學制三年。正式入校學習前,所有入伍生先要接受六個月的軍訓,包括身體考核。飛行員必須具有強健的體魄,正確的認識,清晰的頭腦,豐富的學識,敏銳的反應,優越的技能,追求新知的熱忱,並要絕對服從和堅守紀律。尤其是必須時時抱持著「我死則國生的犧牲精神」,因為作戰及意外死傷率均高,還規定獨子不得報考。由於要求標準非常嚴格,中央航校入選率遠不足一半。
篳路藍縷 從無到有 千絲萬縷
眾所皆知,萬事起頭難。張靜愚校長為報答國父及蔣介石的知遇之恩,讓空軍早日成為一支捍衛領空的勁旅,因此無論在飛機的質量上,飛行員的招募上,典章制度改進上,都日以繼夜、焚膏繼晷的謀求良策。因其為人謙和,處事低調生活簡樸,再加上英文能力強,遂獲蔣夫人賞識,遠赴重洋展開購機及教官招聘等艱鉅工作。
與時間賽跑 軟硬體設施兼顧
空軍除了要培訓飛行員外,還要建設航空配套設施,為此,蔣介石與蔣夫人聽取張的建議,在南京、洛陽、杭州、南昌成立航校,培養一批精幹的飛行員;在南昌設立飛機製造廠,並且選派人員到義大利學習飛機製造;大力培養空軍地勤人員;在西安、洛陽、南昌、開封、武漢、長沙、成都、昆明等地開闢飛機場,在全國各地建設軍用機場、儲備大批航彈、航油。抗戰前夕,中國共有機場262個,飛行員700多人,航空建設始初具規模,是以稱張靜愚為空軍的「幕後推手」,乃實至名歸。
筧橋之役空戰圖。(中華民國空軍官網)
空軍在「淞滬會戰」啼聲初試升,綻放光彩
當時中國空軍共有飛機346架,只要能飛的上天空都算,但其中僅有約200架能投入戰鬥,主力戰機還是雙翼的「霍克式」驅逐機。而日軍方面,僅作戰飛機就超過2000架,而且有著完備的軍工業,戰鬥機性能也比中國空軍先進得多。所以在1937年0813日淞滬會戰開打前,囂張的日本空軍壓根沒有把中國空軍放在眼裡(海軍亦然)。
空軍與陸軍首次合作 開打「松滬會戰」
是可忍孰不可忍,中國空軍遂發出第一號作戰命令,調派第四大隊(又稱中尉大隊、志航大隊)由河南飛赴杭州保衛上海戰區領空。果不其然,日軍由台北松山機場起飛的十八架各式戰機及轟炸機,計畫攻擊廣德和筧橋兩處空軍基地。8月14日凌晨警報大作,大隊長高志航立即起飛追擊敵機,當場擊落日本九六式重轟炸機一架,接著張光明也擊落一架日機,最後總計擊落六架,我軍輕傷一架(國軍官方數字)。
中國空軍以「六比0」獲得中日空戰史上的首勝,也打破了「皇軍無敵」的神話,讓苦悶的上海市民們喜極而泣,讓全國四萬同胞燃起希望。「八一四」空戰,除了給狂妄的日軍來個下馬威外,同時也打出了我空軍高昂的士氣,於是政府便將8月14日訂為「空軍節」。所以空軍節最大的意義是:「身為空軍,怎能讓敵人飛機飛在我們頭上!」;「我們的身體飛機和炸彈,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同歸於盡!」,所以空軍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與氣節,將永載史冊。
筧橋的沈崇誨 陳懷民與黃埔的姚子青都是「淞滬會戰」的英雄
日後持續進行的淞滬會戰,飛官沈崇誨由於機件故障,竟毅然決然撞向敵艦壯烈成仁;武漢會戰中,曾獲得「空軍勇士」稱號的陳懷民,在駕機被擊中後,立刻迎面撞向日機同歸於盡……空軍這樣悲壯淒涼的故事太多太多,就如同少校營長姚子青(黃埔六期)率全營500餘人全部戰死「寶山城」一樣的催淚。在那個遍地烽火的年代裡,筧橋與黃埔許多年輕的軍官,在天上地下都以自己的鮮血,築起了另一條不可跨越的長城-名曰「國之干城」。(姚子青由少校直接追贈少將)
但是隨著戰事爭的推延,中國沒有完備軍工業的致命缺點,隨著時間就慢慢顯露出來,飛機基本上是打一架就少一架,飛行員在短時間內根本無法培養像高志航、樂以琴、劉粹剛、李桂丹等「四大金剛」那樣爐火純青的飛行員,待這些王牌飛行員忠魂歸藍天後,再加上日本的零式戰機的出現,情勢更是雪上加霜。中日雙方的差距被拉到極大化,迫使國民政府不得不停止與日軍進行空戰,以保存僅剩的微薄空中戰力。
這段期間,是中國領空最黑暗的時間,日軍肆無忌憚地轟炸中國大後方的成都、重慶等城市,造成了大量無辜平民的傷亡。這一局面,直到陳納德率領「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飛虎隊)來到中國才得以扭轉此劣勢,這裡我們除了感謝張靜愚外,尚需特別感謝蔣夫人宋美齡,正是她誠摯的溝通協調,以重金聘請美國優秀飛行員及教練來華,積極建立我們的空中戰力,才有1944年中國領空的制空權。
在人類戰爭歷史上,從來沒有這麼多人對這麼少人,虧欠這麼多的恩情。
二戰英國首相邱吉爾曾在演講中說:「在人類戰爭歷史上,從來沒有這麼多人對這麼少人,虧欠這麼多的恩情!」他誇讚的,正是1544位英國空軍飛行員,為了抗擊納粹,在英倫海峽不列顛的上空碧血灑長空。其實,遠在千里之外的中國,同樣有一批飛行員,他們的陣亡遠遠超過英國飛官。他們架著性能落後的戰機,仍然義無反顧的起飛,雖然每次都面臨不能再降落的風險,但他們每次都從容迎戰,無一絲懼色。
八年抗戰期間,共擊落日機1226架。自損2468架,6164位殉國,陣亡率超過65%。而這6000餘名烈士,平均年齡僅有23歲,最大的剛過30,最小的只有16歲。他們都來不及參加勝利的饗宴,大部分的人甚至沒牽過女孩的手,沒碰過女孩的嘴唇。
拋棄榮華富貴,放下兒女情長的真英雄
最值得感動的是,這些為國捐軀的年輕飛將軍,大多出身不凡,有的來自頂尖學府,有的是歸國華僑,有的出身名門望族。例如,林徽因的弟弟林恆,南開校長張伯苓的兒子張錫祜,馬來西亞富商家庭的林日尊,美國僑商張炳聯的兒子張益民等。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他們拋棄了榮華富貴,他們放下了兒女情長。
這些筧橋與黃埔的烈士們,用鮮血打響了淞滬會戰,用生命贏得了八年抗戰,他們維護了中華民國軍人的尊嚴與榮耀。
張靜愚四子張光正在陸軍官校史蹟館與學生合影。(作者提供)
*作者為陸軍官校名將研究老師,黃埔基金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