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服務20231128 12:00:00)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臺東分署(以下簡稱農村水保署臺東分署)配合《食農教育法》推廣食農體驗,設計產出食農體驗教具與教案,並在本月25至26日,假台東故事館二樓,辦理「當我們農在一起」食農教具發表暨示範操作活動,邀請民眾能對食農體驗有更多認識。
農村水保署臺東分署秘書黃秀惠表示,《食農教育法》通過後為鼓勵民眾多認識與食用在地生產的農產品之外,透過食農體驗讓民眾能認識在地的農業、正確的飲食生活與文化內涵,以及農業和飲食方式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其中「認識在地農業」對於地方產業的支持與創新非常重要。
台東地區農村物產豐富,除了能作為食材之外,更蘊含在地文化與生活的故事,而這樣的「風土物產」的生產與加工過程卻鮮為人知,故本年度特別選擇與梓園碾米工廠(稻米)、痴痴的玩工作室(愛玉)、好時農場(釋迦)、小米學堂(雜糧作物)等農村旅遊接待服務經營主體合作設計四款的食農體驗教案與教具,期盼透過體驗操作的方式,讓大小朋友都能認識農業、喜歡農業,也就會更了解我們的生活與食物的緊密關係,期盼達到地產地銷,支持我國糧食自產率的提升。
本年度所發表的教具「後山巡米所」教具,由梓園碾米工廠以食米教育為出發,講述擬人化的主人翁-德德,從都市回到農村後發現稻米與生活原來這麼息息相關,內容包含《德德的種稻二三事》講述稻米生產、田間管理知識,以及大眾都喜愛的米食運用《德德的打粄做糕記》之外,更特別的將民眾對於米糧保存最常見的米蟲進行繪製收錄,Q版可愛的米蟲化身成為《德德的米缸蟲住民》,帶領民眾一同從繪本世界中找答案,讓農業知識變得生活化。
專屬台灣的驕傲-愛玉與釋迦,對於台東人來說是最熟悉卻又陌生的作物。農村水保署臺東分署以「釋迦」為主題,邀請好時農場設計「來趣好時農場挽果子」教具,以擬人化的小農夫「黑寶」來闡述一年四季中釋迦園裡會發生的有趣事情,並設計出一系列圖案貼紙,並搭配教學說明,讓參與者能動手貼貼紙就可完成春夏秋冬等不同場景的貼紙畫明信片,且圖案貼紙還可以反覆黏貼使用,非常具有收藏價值;而「愛玉小姐您好嗎?」教具,則由關山鎮特色小店-痴愛玉(痴痴的玩工作室),匯集了生活中民眾最常詢問的愛玉100道問題,進行圖像化教具繪製、解說說明,並且搭配愛玉雜誌撰寫紀錄產業發展與人文故事,讓耳熟能詳的「風土物產」再度展現多元風貌。
「外帶!小米、紅藜田回家」教具,則是由農村水保署臺東分署、小米學堂、金峰鄉公所等共同完成,我國所生產的優質農糧是糧食自主生產力的國力保證,不過,隨著工商社會的快節奏、勞動力老化等問題,讓農糧生產率逐年下降,期盼透過新編繪本與體驗教具盒的開發,來協助文化傳承與食農體驗的推動,讓民眾能夠對於國產農糧多點認識與食用,讓我們一口一口把農田吃回來。
農村水保署臺東分署長久以來致力推動農村再生,扶持農村產業進行提升加值與行銷推廣,創造永續經營、安居樂業的目標,近年來更積極鼓勵農業生產者、返鄉青年、特色店家等農村經營主體,將自身的農業專業與休閒旅遊結合,規劃設計出豐富、多元的農村旅遊體驗;而近年來以「食農體驗/教育」作為農業發展的全民運動,更是培養國人認識食物、農業、土地乃至環境的第一步,未來我國將以全民力量支持在地農產,並且明定推動方針,將以「支持認同在地農業、培養均衡飲食觀念、珍惜食物減少浪費、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深化飲食連結農業、地產地消永續農業」等六大目標為核心,由下至上、由上而下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