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玉錕 大立光 溫嵐

早餐要吃得像皇帝、要吃得飽?趙函穎營養師:別碰3大催肥早餐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2023.11.23 09:00

早餐是一天熱量與營養的重要來源,常聽到一句話:「早餐要吃得像皇帝,早餐要吃得飽、吃得好」,讓人以為早餐就是要吃飽,才有體力維持一天的活動。但是,趙函穎營養師提醒,小心如果長期食用含有高油脂、多澱粉的「催肥早餐」,仍然有可能容易導致肥胖。

早餐要吃得像皇帝、要吃得飽?趙函穎營養師:別碰3大催肥早餐

早餐到底有多重要?根據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刊於美國心臟學會的《循環》期刊(Circulation)中的報告指出,早餐吃得飽,就能補足剛起床血糖過低的情況,幫助活絡血液循環、提神醒腦,並穩定體內血糖值。如果不吃早餐,就會導致精神萎靡,提不起勁的情況發生。

趙函穎營養師表示,雖然坊間都提到不吃早餐可能會造成低血糖,引發頭暈、暈眩的情形發生、沒有精神的情況。但相對的,吃下過多讓身體血糖快速上升的食物,反而會導致民眾昏昏欲睡的狀況。因此,民眾在早餐的選擇上應多加注意,要吃得飽,也要吃得好,更重要的是避免吃下「催肥早餐」。

民眾在早餐的選擇上應多加注意,要吃得飽,也要吃得好,更重要的是避免吃下「催肥早餐」。

民眾在早餐的選擇上應多加注意,要吃得飽,也要吃得好,更重要的是避免吃下「催肥早餐」。

小心3大催肥早餐來源

1.傳統早餐店:

傳統早餐店地雷早餐食物:水煎包、煎餃、燒餅油條、飯糰。

上述餐點,確實份量都很充足,吃了很容易有飽足感。但是這些食物都是屬於多澱粉、多油脂的食物,缺乏蔬果類的營養。長期下來,不但容易造成肥胖,還容易在短時間讓食用者血糖快速上升,導致昏昏欲睡的情況發生。

建議民眾到傳統早餐店時,可以選擇饅頭夾蛋、清漿等餐點,再搭配1顆柑橘,或是蘋果補充纖維質。不但能夠達到飽足的效果,補充到每餐該攝取的營養素,也不易吃下過多的油脂、澱粉。

水煎包是屬於多澱粉、多油脂的食物,缺乏蔬果類的營養。

水煎包是屬於多澱粉、多油脂的食物,缺乏蔬果類的營養。

2.西式早餐店:

西式早餐店地雷早餐食物:漢堡、鐵板麵等,搭配香甜奶茶。

鐵板麵、漢堡、雞塊等,是現代人常吃的早餐食物,只要吃下一份,立刻就能填飽肚子。不過,像是鐵板麵,多加入許多調味料、並進行勾芡,熱量高的驚人。而且加入這麼多的調味納含量也相當高。漢堡等又加入過多的美奶滋、番茄醬、肉片,缺乏足夠的蔬果。再加上添加大量奶精、含糖量高的奶茶,長期下來容易導致纖維質、維生素攝取不足,導致便祕、肥胖等問題。

替代方式有,在購買早餐時,可以選擇像是蔬菜蛋餅、起士蔬菜蛋吐司,加上鮮奶的組合。不但吃得飽,也攝取到了全穀根莖類、蔬果、蛋白質、奶類等必須營養,更不易攝取過多脂肪導致發胖。

鐵板麵、漢堡、雞塊等,是現代人常吃的早餐食物,只要吃下一份,立刻就能填飽肚子。不過,像是鐵板麵,多加入許多調味料、並進行勾芡,熱量高的驚人。

鐵板麵、漢堡、雞塊等,是現代人常吃的早餐食物,只要吃下一份,立刻就能填飽肚子。不過,像是鐵板麵,多加入許多調味料、並進行勾芡,熱量高的驚人。

3.便利商店:

便利商店地雷早餐食物:熱狗堡加可樂,美式早餐,享受又過癮。

這樣子的吃法,雖然好吃,營養卻不高,只能攝取道蛋白質、五穀根莖類、糖份。缺乏蔬果的攝取,且熱狗等煙燻加工製品,納、亞硝酸鈉量含量也高,且多數熱狗製作原料來源不明,不建議攝取過多。另外,在空腹情況下,飲用汽水等碳酸飲料,對於腸胃是一種刺激,會造成消化不良、腸胃傷害等問題。

建議民眾若是在便利商店購買早餐,可以選擇像是三角飯糰、三明治等食物,搭配1顆蘋果、或1份沙拉、或是1根香蕉,就能補足所需的營養素,也能避免攝取過多的熱量、不好的油脂造成身體的負擔。

【營養師小叮嚀】:

趙函穎營養師表示,人體經過睡眠,維持10個多小時的空腹,最需要補充的除了水份外,就是五穀根莖類,以及蛋白質的攝取。除了這些營養素外,蔬果的攝取也非常重要。其實,不論是早餐,還是午餐、晚餐,食物的攝取只要把握以下3個原則,均衡飲食、少加工、少多糖飲料,並配合規律的運動,就能輕易養出健康的易瘦體質。

👉推薦閱讀:早餐一定要吃得像「怪獸」?吃對食物與時間,助減重、抗老

👉推薦閱讀:早餐吃錯,便祕、肥胖跟著來!孫語霙營養師揭:4大族群黃金早餐

【延伸閱讀】

邵雨薇自曝雙腳拇指外翻!搞懂4大元凶!陳渝仁醫師:居家做2招運動,避免惡化

幫皮膚保濕,要狂敷面膜?黃毓惠醫師:敷面膜別碰3大地雷

含糖穀片當早餐,小心4大NG踩雷!醫:高糖分、高熱量加速肥胖衰老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101/9280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