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陳木森/台北報導】根據國健署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109年大腸直腸癌新診斷個案有16,829人,已連續15年蟬聯癌症發生人數第1名,每年約有6,000多人死於大腸直腸癌。所幸,沒有發生RAS基因突變的患者,臨床上已有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可使用,有望縮小腫瘤、提升手術切除機會;就算無法手術,亦可延長存活期,為患者帶來長期疾病控制、甚至治癒的希望。
透過大腸癌篩檢早期發現癌變 大幅減低晚期確診風險
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佳宏表示,大腸直腸癌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可能會從息肉開始發展,初期症狀可能是:排便習慣改變、便中帶血、體重減輕、食慾變差,多數病患僅有輕微腹痛、腹脹現象,有時會以經常腹瀉、貧血等現象來表現。
陳佳宏醫師強調,大腸直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有不少患者在確診時已屬晚期。建議民眾透過定期糞便潛血篩檢或大腸鏡檢查,以利及早揪出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初期警訊。(圖/NOW健康製作)
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合併化療 晚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現生機
陳佳宏醫師提到,確診大腸直腸癌也不要過於灰心,現今臨床上無論是否有RAS基因突變,均已有標靶藥物可使用,建議先透過基因檢測確認致病基因型,以利醫師及早展開精準治療療程。其中,若RAS基因沒有突變,可透過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合併化療控制大腸直腸癌。
陳佳宏醫師依大型臨床試驗指出,RAS基因未突變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第1線合併使用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單株抗體標靶藥物與化療,有望穩定控制疾病超過1年,患者的存活時間也有望突破2年。除此之外,也因其屬於精準治療,患者也能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
晚期大腸直腸癌治療目標 讓原本無法透過手術切除的患者可以開刀
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陳昭仰指出,一般來說,可將患者分為3類,包括:可以直接開刀治療;以及介於可開與不開刀之間,這就可以透過放療、化療或標靶藥物,讓腫瘤縮小至可開刀之範圍;以及無法開刀,需要使用標靶藥物長期控制者。在治療的策略上,若狀況允許,仍會建議患者手術切除癌細胞,以延長存活期、降低復發風險。
陳昭仰主任說,整體而言,晚期大腸直腸癌治療目標,是讓原本無法透過手術切除的患者可以開刀,以便得到最大的好處,例如延長存活期、保留肝臟、增加肛門保留的機會,或是降低局部復發風險。因此,針對介於可開與不開刀之間的患者,透過單株抗體標靶藥物縮小腫瘤大小,是增加手術可能性以及術後衝擊的新利器。
▲晚期大腸直腸癌治療目標。(圖/NOW健康製作)
陳昭仰主任表示,根據研究顯示,標靶藥物合併化療除了能縮小並延緩腫瘤惡化,腫瘤反應率達近7成,在部分受試者中觀察到腫瘤有更快速縮小的情形,因此,讓原本無法手術切除大約占3分之1的患者,提供了1個治療新選項,增加手術及存活的可能性。目前多是以微創方式來開刀,尤其對於以患者多為年紀稍長的大腸直腸癌來說,不但傷口小、破壞性少,也縮短了復原時間、改善生活品質。
三總多個外科與腫瘤內科跨科別合作 讓患者能獲得最完善的治療
陳昭仰主任說明,有鑑於大腸直腸癌的治療,包含了許多科別的專業,為了提供患者治療的便利性,以及確保療程的制定策略符合各科醫師的專業見解,三軍總醫院特別組織多個外科、腫瘤內科等專家,組成整合性的「大腸直腸癌多專科團隊」。讓跨科別的醫師,各自發揮專業來判斷,同時也透過每2周1次的跨科別會議共同討論,確保療程的適切性與一致性,為患者爭取更好的預後,並減輕患者反覆往返各科諮詢的負擔。
提及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癌多專科團隊對患者的幫助,陳昭仰主任與陳佳宏醫師分享兩人共同治療的個案。該名67歲男性個案,因血便、排便習慣改變來就醫,大腸鏡檢查發現肛門口上有個15公分腫瘤,切片後確認是直腸腺癌合併肝、骨轉移,分期為第4期。經檢測發現RAS基因未突變,於是透過EGFR單株抗體標靶藥物搭配化療,以縮小腫瘤為初步目標。該患者的腫瘤在三個月後便明顯縮小、可接續手術切除。在手術切除後,穩定控制病程至今。
陳昭仰主任與陳佳宏醫師齊聲呼籲,大腸直腸癌今日已有多元標靶藥物,建議晚期或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檢測RAS基因和BRAF基因是否有突變,若條件符合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單株抗體標靶藥物與化療的治療,即可對症下藥並積極接受正規治療,千萬不要誤信偏方,以免耽誤治療時機。
更多NOW健康報導
▸全台急凍!寒流來襲如何保暖? 國健署提8大要領1次看
▸科學中藥粉結塊還能吃? 中醫師教你這樣保存不怕受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