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夕之間長高許多、第二性徵開始發育,家長千萬別忽略,因為背後可能是性早熟帶來的提前發育。若沒有及早發現,導致孩子生長板提早閉合,最終成人身高可能會矮小。兒科醫師呼籲,若孩子生長速度明顯加速或落後,建議前往內分泌門診,評估檢查是否屬正常生長;若過快發育且未來成人身高明顯受限,則須接受治療。即便子女害怕打針,也可共同討論最適合的施打頻率,幫助回到正常發展軌道。
近年來,許多父母更注重家中寶貝的健康與成長發育狀況,除了關心傳染疾病的流行,也積極觀察孩子的生長曲線,以及身體的任何變化。但在過程中,父母有時會發現子女的成長與發育速度「不對勁」,一夕之間迅速抽高,又或著小小年紀就來月經或變聲等第二性徵出現,為此帶著孩子前去就醫,才發現是性早熟。
性早熟男女定義大不同!飲食、肥胖、新冠疫情都有影響
什麼是性早熟?三軍總醫院小兒科主任林建銘說明,「目前全世界公認的定義,是男生在 9 歲前,或女生在 8 歲前出現第二性徵1。」男孩的第二性徵為睪丸體積變大(4c.c. 以上)、陰囊變黑、陰莖變長、長體毛、長高;女孩則是乳房變大、長體毛、長高、月經來臨。
普遍影響性早熟的原因,包括性別、種族、肥胖以及大量接觸塑化劑與芳香物質等各種環境荷爾蒙2,3。對此,林建銘醫師提醒,塑膠製品、衣服、玩具、化妝品等都常見化學添加物,尤其是家長所使用的擦拭的保養品,也恐含有雌激素,長期接觸可能會導致孩子提早進入青春期4。
國際研究也指出,在新冠肺炎前後,性早熟比例有上升的趨勢5。雖然在台灣並無相關的研究,但林建銘醫師在臨床上亦發現孩童性早熟的比例有明顯的提高,其中原因可能與疫情間靜態活動的增加無法出門導致活動量減少,使得肥胖比例上升;和 3C 使用時間拉長影響,造成造成睡眠時間減少,而影響褪黑激素分泌。
近年來,有數據指出台灣兒童肥胖的盛行率也有上升的趨勢6,林建銘醫師補充,隨著飲食日趨精緻化,孩童的飲食習慣也隨即改變,尤其是在攝取過多的含糖食物或飲料後久坐,都會導致肥胖比例增加,進而提高罹患性早熟的機率。
女孩性早熟比例比男孩高 5 至 10 倍,病因也不同
林建銘醫師分享根據臨床觀察,女孩性早熟的比例明顯高於男孩約 5 至 10 倍7,雖然男孩與女孩在飲食或作息上並無明顯差異,但關鍵在於,女生的性早熟跡象較能從外觀發現8,男生則否。因此往往導致男孩一旦發現性早熟,通常已經發育一段時間。
再者,兩性的性早熟類型也有所差異,林建銘醫師提及,8 成以上的女孩屬於特發性中樞型性早熟9,經檢查後無病灶存在;男孩則反之,將近 50% 至 75% 是由中樞器質性病變引起,如腦部腫瘤、病灶等10。根據不同性早熟發病原因,其治療方式也不同。特發性中樞型性早熟通常為針劑治療,而中樞器質性病變需治療疾病本身,才能解決性早熟。此外,中樞型性早熟患者未合併骨齡明顯超前,而影響未來成年人身高時,僅需定期門診追蹤,但如若在追蹤期間,有出現骨齡明顯超前情況者,則可與醫師藥共同討論,是否進行藥物治療,其中「促性腺素釋放激素作用劑」(GnRHa),是治療中樞型性早熟最常見的治療方式。
林建銘醫師提到其實很多家長對於性早熟治療有諸多迷思,例如:孩童如果施打抑制賀爾蒙針劑治療後會不會長不高;治療結束後會不會影響到生育;或是家長覺得不治療也沒關係,就讓小孩順其自然生長等。但事實上,若小兒性早熟,在長期追蹤下,骨齡不斷的進展 (嚴重影響未來成人身高) 且子宮大小持續增加 (初經可能提早到來),其可能並不是一個正常發育,需考慮接受治療。而接受荷爾蒙治療後,根據目前研究指出,並不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生育能力11。
中樞型性早熟可使用荷爾蒙抑制針劑治療
林建銘醫師說明,針對中樞型性早熟所使用的針劑,稱為「性腺激素釋放素促進劑」(GnRHa),也被稱為荷爾蒙抑制劑,有助於緩和發育速度。若患童血液中有過多的性荷爾蒙,會刺激骨頭中生長板提早愈合,進而使得患童身高成長提早地停滯; 但若透過針劑治療中樞型性早熟有助於降低性荷爾蒙濃度,以延緩生長板癒合,爭取更多的時間讓孩童成長。目前傳統治療方式以 1 個月一次的治療週期,而林建銘醫師也指出,性早熟治療類似長期抗戰,並非一劑就能見效,至少需要 1 至 2 年以上的療程,害怕打針的孩童會因治療次數頻繁使得不願接受治療,即便接受長期治療,也會讓家長備感心疼,從而影響治療持續性。
拉長治療頻率,3 個月接種 1 次減少孩童壓力
因此,為減少家長與孩子對於治療的壓力,林建銘醫師分享現在治療中樞型性早熟的最新趨勢「快延長治療」,由過去每個月回診一次的劑型延長至 3 個月施打一次的快延長治療,可有效減少打針與回診次數。林建銘醫師補充,一個月一次的療程與三個月一次的快延長治療,在治療性早熟的成效上無明顯差異12。如若有穩定控制性早熟進展的患童們,父母可與醫師討論改以三個月一次的療程,以提升孩童治療意願與減少家長來回診間所耗費的精力與時間。
不僅如此,林建銘醫師也提到過去進行針劑治療可能會產生許多副作用,但快延長治療成分為貼近身體原有的性腺激素釋放素12,將孩子可能會產生藥物不良反應降到最低,也不用擔心 3 個月內藥物會失效,兼顧療效與安全性。林建銘醫師提醒,注射針劑可能會讓打針部位變得紅腫,就如同平常所接種的疫苗一般,家長不必擔心其他副作用。
林建銘醫師分享曾收治一名年僅 7 歲的患童因罹患性早熟,其骨齡已發育至 12 歲; 骨齡超前 5 年,代表著患童或許需經歷將近 5 年的治療,但由於患童容易因害怕而產生壓力,進而影響治療的持續性,因此施打 3 個月一次的快延長治療,在針劑施打後的第一劑即可有效抑制荷爾蒙,使性荷爾蒙的血中濃度下降,亦可有效拉長治療頻率12,增加就醫便利性,適合年紀小、體重輕但骨齡超前許多的患童。
最後,林建銘醫師強調若家長發現孩子身高過於矮小 (小於第 3 個百分位) 或過高 (大於第 97 個百分位)、一年生長速度不及 4 公分或明顯超過 6 公分以上,又或過早出現第二性徵等,請盡速前往兒童內分泌科門診進行評估與追蹤,盡可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保有較好的生活品質亦可使孩童早日回復正常的生長曲線,讓孩子重獲健康,身高也不受影響。
文/陳韋彤 圖/孫沛群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