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6家民調單位所公布的數字,柯侯配贏過賴蕭配的數字,有5家高於侯柯配贏過賴蕭配的數字,另一家則是平手。顯然,柯侯配對戰賴蕭配的勝率,確實高於侯柯配對戰賴蕭配的勝率。這或許是柯文哲宣布「將以民眾黨總統候選人身分拼戰到底」的底氣來源吧。(圖/取自網路)
作者/劉東皋
藍白似合非合,合又不合,問題終究還是出在民調數字解讀的歧異上。姑不論6家民調的調查基礎與過程是否一致,也不論柯文哲到底是要讓3個百分點或6個百分點,從這次藍白公布的6家民調數字來看,正好可以說明一件事,柯文哲的支持度應該高於侯友宜,坊間某些民調機構數字一直唱衰柯文哲、指柯的支持度遠落後於侯友宜,恐怕不只是方法失真,甚至可能有故意誤導之嫌。
依據藍白合6點協議所公布的6份民調,除聯合報1家平手,其餘5家,柯侯配贏過賴蕭配的數字,都大於侯柯配贏過賴蕭配的數字。。
柯侯贏賴蕭的數字分別為:匯流(趨勢)9.1%(48.3%-39.2%),聯合報6%(41%-35%),鏡新聞(大地)13.5%(46.6%-33.1%),競爭力(世新)13.79%(46.01%-32.22%),民眾黨內參12%(44%-32%),國民黨內參9.5%(38.8%-29.3%)。
而侯柯贏賴蕭的數字,分別為匯流(趨勢)4.5%(46.1%-41.6%),聯合報6% (42%-36%),鏡新聞(大地)11.6%(46.5%-34.9%),競爭力(世新)4.96% (40.82%-35.86%),民眾黨內參6.7%(39.7%-33%),國民黨內參7.6%(38.2%-30.6%)。
柯侯配支持度贏過賴蕭配的勝率比侯柯配高
假設真如某些民調機構所發布的內容,侯友宜早就贏過柯文哲,而且所贏數字還日益擴大,則被藍白雙方共同提出來的這6家民調機構,為何有5家,柯侯配贏過賴蕭配的數字,都大於侯柯配贏過賴蕭配的數字;更何況,其中有一家還是國民黨自提的民調,也是柯侯贏賴蕭大於侯柯贏賴蕭。
目前,藍白雙方對於到底柯文哲要讓所謂誤差範圍內到底應以幾個百分點計算、或是要以「柯侯贏賴蕭」對比「侯柯贏賴蕭」、還是直接以「柯侯」的支持度對比「侯柯」支持度,仍然爭論不休。但從統計分析的真實情況顯示,柯侯配贏過賴蕭配的勝率都遠高於侯柯配。
柯文哲在1月19日於板橋體育館的競總成立大會中說,他「將以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拼戰到底」,此話一出,看似藍白合已然破局;但柯文哲卻又說,將釋出最大善意團結可團結的力量。這些話互相對照之下,聽起來很像在兜圈子。到底柯文哲的抉擇是什麼?
柯文哲奮戰到底 藍白合疑破局?
雖然很難猜想柯文哲的內心及講這些話的動機,但柯文哲在6份民調公布後,反而更有底氣要以民眾黨總統侯選人拼戰到底,可能原因是,這6份民調多少驗證了,只有柯正侯副,贏過賴蕭配的勝率會更高、也才更有把握下架貪腐的民進黨政府。基於柯文哲最高策略目標就是,要下架民進黨政府以達成政黨輪替的目標,柯文哲看到這6份民調的數字,因此更為義無返顧的決定奮戰到底。
不過,一旦藍白合破局,在柯、侯皆堅持參選總統的情況下,除非有一方的得票低於20%,另一方得票高於35%,否則,最終仍是賴清德當選,下架民進黨的目標還是無法達成。因此,在侯友宜堅持參選下,柯與郭的結合,恐是柯必然的選擇。
然而,柯文哲也曾說過,郭台銘當企業大老闆習慣了,不太可能當副手;現在柯又當眾宣稱,「要以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拼戰到底」;若兩人都不當副手,卻要如何合?
郭、柯都不當副手 如何整合?
除非,郭台銘最後願意棄選,並全力支持柯參選;或者,柯文哲可能戰而不選且願全力支持郭參選,並將民眾黨的政黨票拉抬到最高(郭、柯支持者的選票在郭柯全之下全部投給民眾黨),如此,則郭台銘有可能在棄侯保郭之下當選總統,民眾黨的立院的席次也可拉到最高而使三黨不過半,最後並在郭柯主導下推動聯合內閣。
在18日發布藍白合6份民調結果後,這種種可能的組合與推論,是否縈繞在柯文哲心中,外人實很難臆想。尤其,牽涉到國民黨是否願意同意再做一份公正且比賽規則完備、抽樣設計與執行過程完整的民調以落實藍白合。另也牽涉到郭台銘是否一定要當正、或願意不計名位全力支持柯;在柯文哲多次拜訪郭台銘請益的過程中,也許他們的共識正逐漸形成。
不論如何,6份民調的結果顯示,柯侯配支持度都遠勝賴蕭配。侯柯配反而在贏的差距有限下有可能在最後輸給賴蕭配。若真心以「下架民進黨」執政為藍白合的初心,則捨最強組合柯侯配、寧取可能只是險勝、甚至險敗的侯柯配,對大多數非藍而支持在野聯盟的選民,實在很難說服得過去。
11月24日即將截止總統、副總統侯選人的登記,再過兩天,情勢總會明朗了吧。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劉東皋,祖籍山東齊東縣,台灣高雄人,淡江大學統計系畢、朝陽科大企管研究所碩士、大葉大學管理研究所管理博士。曾任經濟日報、台灣日報、新新聞周刊、台灣醒報,並陸續在中部數家私立大學兼課。2014年創辦自媒體中報雜誌至今,持續關注台灣社會表面現象的背後實相,記錄當代台灣社會的思想所在。